於亞洲舉行的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Art Basel Hong Kong 2024)屬年度盛事,呈獻亞洲區內以至全球的頂級藝廊參展。今年更有來自 40 個國家及地區、共 242 間藝廊參展,而在云云參展藝廊中,香港展會也為大眾呈現了不少區內多元的藝術視野、歷史素材及由知名與新晉藝術家的前瞻作品,為觀眾帶來嶄新的藝術體驗!
是次展覽劃分了五大展區:「藝聚空間(Encounters)」、「藝廊薈萃(Galleries)」 、「亞洲視野(Insights)」、「藝術探新(Discoveries)」和「策展角落(Kabinett)」。當中的「藝聚空間」(Encounters)由 Alexie Glass-Kantor 所策劃,展示了全球著名藝術家創作的大型雕塑及裝置,也突破傳統展會展位的界限,給觀眾不同的藝術體驗,一如過往是展覽內的一大焦點所在;而今年的主題更定為「I am a part of all that I have met」,16 件大型裝置作品分佈於兩層展區。
以下是 ZTYLEZ 為大家搜集的十個焦點,帶大家一同細味 Art Basel 的特色作品!
1. 梁慧圭《偶然之界》
(2020,2022)
展區:「藝聚空間」(Encounters)
來自韓國的藝術家梁慧圭,靈感和創作取材源自菲律賓的傳統工藝編織品。《偶然之界》是組合了三件作品:《The RandingIntermediates -Underbelly Alienage Duo》、《The Intermediate -Five- Legged Frosty Fecund Imoogi》 和《Sonic Cosmic Rope – Gold Dodecagon Straight Weave》 。
兩個裝置作品是兩尊擬人化的藤條雕塑, 把菲律賓傳統紡織技藝比納科(Binakol)與六十年代歐普藝術互相結合,並放在参照菲律實 Binakol 的紡織圖紋的地板上,當中交錯的幾何圖形代表著浪濤,而這種圖案更是科迪勒拉地區原住民的傳統,認為當中具有保護他們免受惡靈侵擾的寓意;而第三個懸掛的流蘇條繩、粗壯閃亮的鈴鐺串裝置作品,則使人聯想到講述一對兄妹逃亡到天上化作太陽月亮的韓國民間故事。
她用編織工藝,編織出不同的時空,包括神話叙事、靈性及宗教融合的儀式文化,喚起人們對神話、靈性及宗教儀式文化等無限聯想。 而鈴鐺串從天而降,象徵着超越天外的世界及潛能,不時會被晃動,那聲響回蕩於空間內,吸引了不少人圍觀感受。
延伸閱讀:
2. 加賀 温 《Ukiyo-e》
(2022 – 2023)
展區:「藝聚空間」(Encounters)
來自日本的藝術家加賀溫,以舞台形式呈現裝置作品,取材自江戶後期的小型歌舞伎劇場。作品中的構圖、金色背景、榻榻米地板和紙燈籠,都極具日本建築風格特色,更是連結了日本 18 世紀京都琳派及戶時代中期在京都活躍的畫師伊藤若沖的特點。
作品中的兔子精靈「Usacchi」,是取自愛爾蘭傳說中經典的「pooka」,代表了藝術家的另一個自我。而 Usacchi 坐在金色庭園中心的桌子前,被食物、象徵加賀已故母親(Kazuko)的物件包圍,而 Usacchi 夾起了象徵逝者的茄子和青瓜,這些小細節都呈現了藝術家在日本和歐洲的生活文化經驗。精巧的舞台設計外觀,也引來不少觀眾的目光!
3. 阿迪拉 • 蘇萊曼《當你受夠天堂了》
(2024)
展區:「藝聚空間」(Encounters)
來自卡拉奇的藝術家阿迪拉 • 蘇萊曼,裝置作品由三個懸掛的金屬屏風所打造,而屏風中的紋飾則由不鏽鋼製的麻雀形金屬配件緊扣而成。
每件配件都採用手工錘壓凸紋技術來打造,參考了卡拉奇當地的民間藝術「chamakpatti」和蒙兀兒皇室所用的精美銀器創作而成。屏風寓意分隔了今生與來世,而麻雀的死亡則是寓意着全新的開始或死後進入天堂。特別的是,每隻麻雀都以機關槍互相連接着鳥爪,代表人們因暴行而被迫分離的狀況;而每隻雀鳥都為反覆不斷的暴力而獻出生命,成為這些暴行的一場哀悼。
屏風和麻雀欲讓人思考恐懼、戰爭和死亡紛擾的現世,給予人們主動反思的空間。
4. 黎薇《很久很久以前》
(2020 – 2024)
展區:「藝聚空間」(Encounters)
來自中國的藝術家黎薇,把香港常見的遊樂場作為是次的創作空間,設想一群世界領導人轉世為七歲小孩,將六個超真實等身兒童擺放在裝置裡各遊玩設施中,場面既熟悉亦令人毛骨悚然外,是裝置作品中最點睛的作品之一。
據說七歲是人格完全成形的年齡,而長大成人則被認為是退化的開端。這群七歲兒童穿着整齊的校服,取材自超真實政客,以不同姿勢被擺放在這個專門製作的遊樂場中。而最近,這些空間已經成為了監管、警覺及失去純真之地,而同時亦代表着世界領導人的存在同樣模糊,他們可能在遊玩享樂,也可能正圖謀不軌。
當人們走進遊樂場,遊樂設施的感應器會被觸發,人們開始遭受「鳥鳴」的攻擊,讓人感到既荒謬又超現實,也令人進退兩難。藝術家欲以野鳥的鳴叫籲人們反思全球政治之重要,並非兒戲。
5. 麥影彤二(Mak2)《複製中的複製中的複製中的複製》
(2024)
展區:「藝聚空間」(Encounters)
來自香港的藝術家麥影彤二(Mak2),把自己的作品《美好家園》複製在展位旁,使三者的空間佈局完全一樣,但以上下、鏡像和馬賽克等形式呈現,以探索複製、演化與模擬為概念,展示對抄襲文化作出諷刺。
作品對抄襲文化和自己作品的三重戲謔:
第一重是展位上展出麥影彤二的《美好家園》三聯畫系列,但作品卻是找來淘寶上的畫師繪製 The Sims 遊戲的場景,虛構出難辨真假的愛與惡;
而在展位旁,兩個被複製的展位上下對疊的方式呈現,下半部分完整地複製了麥影彤二在德薩畫廊展位中的作品,不過內裡的三聯畫被簡化為單幅畫,而畫作亦以馬賽克展示;
第三重是下方展位的鏡像版本,但這個版本的展位殘破不堪,充滿黴菌、野草叢生、畫作歪斜。人們只能揣測這是否屬於 200 年後的藝術世界反烏托邦,或其實只是藝術家對表象本身嘲諷。
6. Naminapu Maymuru-White《Larrakitj Forest》
(2024)
展區:「藝聚空間」(Encounters)
來自澳洲的藝術家 Naminapu Maymuru-White,用若干橢圓形容器組成,象徵了藝術家所在的澳洲北部的雍古族(Yolŋu)原住民社群的喪葬儀式、宇宙觀及繪畫傳統。
雍古族是居住在澳洲北領地東北阿納姆地區的原住民,而雍古藝術是一場有關抽象與表現方式的持續對話,述說了族群信奉的生命意義及與自然界的親密聯繫。藝術家在柱上描繪了自己所感受到的銀河系,並傳達了萬物間的聯繫:星斗、水、天空、土地、河流、Larrakitj 繪畫儀式及藝術家的雙手,通過不斷流變的元素和宇宙來證明時間的流逝,印證我們所遇見的一切及存活的當下。
7. 展區:黃漢明《Friendship First》
(2024)
展區:「藝聚空間」(Encounters)
來自新加坡的藝術家黃漢明,以雕塑製作裝置:地板畫上了綠色的桌球枱,兩個半球體成了投影屏幕,播放着七十年代中美「乒乓外交」時期的資料影片,體現出藝術家對兩國關係的關注,屬於流行文化和冷戰外交的雙重敘事。
而藝術家亦從 《人民畫報》、《人民日報》、《時代雜誌》和 《生活》雜誌等刊物中收集影像,記錄了1971年北京的乒乓球友誼賽,是如何為 1972 年中、美兩國在冷戰高峰期間舉行的歷史性峰會鋪路。
8. Tsherin Sherpa《Stairways to Heaven》
(2023 – 2024)
展區:「藝聚空間」(Encounters)
來自尼泊爾的藝術家 Tsherin Sherpa,以十米掛毯描繪了一條時隱時現、盤旋而升的龍。
藝術家從傳統的密宗圖騰、符號、色彩及表達方式汲取靈感,以動態十足的漩渦圖形取代龍的鱗片,透過當代視角重新詮釋喜馬拉雅地毯製作中其中一個最常見的形象。藝術家在多個作品中都採用了這種圖案,象徵了我們身處這個混沌世界中的無窮力量,並對尼泊爾物質和傳統文化的異域視角提供了潛在解讀。
作品更是與加德滿都的地毯製作工作室 Mt. Refuge 合作,藉著尼泊爾地毯製作源遠流長的歷史來創作這件作品。對藝術家而言,任何事物都不是獨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
然而,在「藝聚空間」(Encounters)的大型裝置作品中仍有許多作品,展示著各種技藝和故事,還有一個出自澳洲藝術家 Daniel Boyd 之手 —— 全新創作的多媒體裝置藝術作品「Doan」,在展場之外的香港太古廣場內展出,為期至 4 月 7 日;還有免費的「光映現場」放映活動,萬勿錯過!
屬於藝術月的氣氛,除了可到展覽現場參與之外,其實香港各處都洋溢着不同的藝術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