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關鍵詞開始搜尋
April 29, 2022

西山瑞貴 Mizuki Nishiyama – 化脆弱為美 | 藝城遊記

活在社交媒體大流行的世代,每個個體的生活經驗都變得更加透明,為著得到認同,不少人選擇性地將自身最美好的一面呈現,而隱藏脆弱之處。然而所有光鮮亮麗的背後,每人都背負著無以名狀的焦慮與創傷。比起精緻的表象,港日混血畫家西山瑞貴(Mizuki Nishiyama)更著迷於檢視人類最原始的脆弱性。她以抽象表現主義的手法揭示人性本質、文化本源、性別規範等主題,叫人直視疼痛,擁抱不完美的真實。

年僅 23 歲的西山瑞貴擁有香港與日本血統,出生在藝術世家,母親、祖母皆是獨當一面的藝術家,而其日本籍父親則為時尚品牌擔任創作總監一職。自幼在不同視覺美學的薰陶下,Mizuki 也自然而然地踏上創作之路。因為家人緣故,她多年來不斷遊走香港、日本、紐約、意大利等地學習與生活。在這樣的成長背景下,她如海綿般吸納了不同城市給予她的文化滋養,其創作結合東方文化的底蘊,以及西方抽象表現主義的手法,開拓出別樹一幟的藝術風格。

目前主要在香港、紐約兩地生活的她,最近在新藝潮畫廊帶來個展《正座:感知與超越》,延續她在探索人性上的對話。難得經常穿梭於各地的 Mizuki 最近駐留香港,本集《藝城遊記》將帶領大家走進這位年輕畫家的工作室,與她細談其創作主張與藝術歷程。

「創作對我來說是一種轉化的方式。」

Mizuki 的工作室位於繁華的北角中心地帶,依傍著車水馬龍的大街,她的創作空間卻是帶著一股抽離都市喧鬧的靜謐感。小小的空間中,鋪陳著不少用色大膽的抽象油畫,亦有不少素描創作。初次看到 Mizuki 那些充滿衝擊力的油畫時,都不曾想像創作者原來是一名柔美的女生。

與 Mizuki 相處的時間裏,她總能散發著一種親善與優雅的魅力,而每當談及有關創作的事,她便自然地進入了專注與認真的狀態。她更多的是展示了一種精神性、思想性上的探索,如同她的作品一樣,肆意狂放的筆觸背後,她希望大家能靜下心來體會作品背後對於人性的洞察。

Mizuki 直言不少創作靈感都源於自己在日本文化下獲得的哲學理念與人生觀,由於她的父親熱愛探索西方的哲思,她笑言自己都是在各式稀奇古怪的故事中成長的。加上自身對文學、哲學的愛好,她會通過閱讀、寫詩等吸收及沉澱更多對於生命、性別的想法,並提出諸多對人性的叩問。

Mizuki 分享道:「我的靈感很多都來源自我作為日本人和女人的身份,我對於自己家族歷史、承傳下來的文化遺產很感興趣,那裏有不同的民間傳說、有祖先的生活經驗、家庭價值觀、父母對我的啟示,這些都是圍繞著我,且令我無法停止探索的東西,這在乎你怎樣將它們拼湊在一起。」

而對她來說,繪畫就是將思想轉化的其中一種方式。她道出:「繪畫就是將思想、情感和經歷轉移到畫布上,這是一個內化的過程,你必須收集外間的所有可能性,並理解每個創作媒介的特徵與條件,無論是詩歌、語言上的字母表、音符也好,它們在我眼中都是一樣,只是大家都有不同方式去表達自我,所以在某程度來說,每個人都是藝術家。」

​​「我的創作過程並不精緻,甚至帶點不羈,但那是當下的生命記錄,無法被複製。」

由於其作品多探討人類的脆弱性、易損性,以及與傳統和當代日本有關的社會政治理念。Mizuki 直言繪畫有時更像是一種內在意識的對抗,並會為此而感到折磨。就連 Mizuki 也自覺自己關注的主題都比較嚴肅與深沉,我們都好奇到底是甚麼形塑出她今天的藝術風格?

她說:「作為一個表現主義畫家,我不是只會畫海水和天空的那種風景。當然我也可以畫到,但我更喜歡接觸深層的藝術,去發掘內在更侵略性的一面、展示人性醜陋的一面,儘管這並不總是能讓人平靜的主題。」

不論從事哪類型的創作,作品從來都反映著創作者的潛意識,亦是一種自我描述的過程。對於這段繪畫之路,Mizuki 形容自己的創作一路走來也並不精緻,探索的過程甚至帶著咄咄逼人的重壓,然而可貴的是,每個創作的當下都是該刻的生活記錄,即便日後再次動筆,也無法重製剎那筆觸,這亦是她非常珍重有關於創作的獨特性。

在東方的文化中,社會主張集體意識,而對西方文化來說,他們更重視個體的獨特性。Mizuki 在過往曾在亞洲與美國求學,這種價值觀的矛盾時刻衝擊著她。尤其作為亞裔女性,成長過程中遭受過的壓抑,亦讓她感受深刻。在思想上的對立下,她或許經歷過不少自我懷疑的時刻,在被擊倒、自我癒合的不斷輪迴中,她從來未曾停止對人性、文化等的探索。

她淡然說出:「我年輕的時候遇到一些質疑,關於有限的生命、我的女性身份、我的價值觀、哲學等,但對我來說,管理好自身的焦慮與創傷,能讓我們在成長過程中變得更具同理心。」當一直相信的信念備受質疑,那絕不好受,然而在這位年輕畫家口中沒有怨懟,而是想著將創傷轉化成推動自身成長的力量,這種寬容的態度,也許就是創作賦予她的寬廣氣量。

「如果我不畫畫,我可能活不下去。」

年輕時的 Mizuki 一路見證著母親和祖母如何用創作記錄她們自身作為女性的旅程,而畫畫也成了她處理痛苦的方式。從感知生活、內化情緒,及到以畫筆記錄,這都是一個迂緩的沉澱過程。Mizuki 跟我們分享自己一年中總有幾個月的時間會待在其他地方,幾個月前,她在日本停留了三個月,這段時間讓她可以心無旁騖地沉浸在自己的民族文化與家庭生活中。因為創作基地在香港,也無法隨身攜帶工具與材料,能伴隨著她的,恐怕只有筆記本與畫板。

她向我們展示出自己的隨筆,上面密密麻麻地寫滿了文字,有些是即興創作的詩歌,而更多的是滿頁艱澀的學術靈感。雖然她說自己的創作較為不羈,但其實背後都有龐大的哲思及學術思想支撐,才使其作品具有如此震攝人的力量。

Mizuki  說:「我有非常學術的一面,我喜歡花時間研究,並用文字記錄自己的想法,這是為了確保我能創造出有意義的主題。後來我再次回到香港,便會將先前的想法盡情揮灑在畫布之上。回首往事對我而言總是很疲憊,我知道這對我的心理健康不太好,但創作可以讓我更靠近自己與真實。當想法最後以漂亮的圖像展示出來,我便覺得滿足。繪畫對我來說總是帶有特別的治療作用。」

見證著家人懷揣對創作的堅持走到今天,亦讓 Mizuki 早已視創作為終身事業。當我們問及她有多喜歡繪畫時,一路侃侃而談的  Mizuki 陷入了半響沉默,她說:「我每天心中所想的價值觀和目標都非常明確。如果我不畫畫,我可能活不下去」。從原生家庭的教育、藝術天賦的加持下,繪畫這件事與她從來都是如影隨形的關係。或許自她有意識起,創作與她從來都是不可分割的,這早已是與生軀來,讓她感到完整的一部分。比起三言兩語的解說,她更希望以作品說話。

「我希望以這展覽檢視那些加諸在我性別、文化上的期望,探討作為日本混血女性的解放。」

談及在新藝潮畫廊的最新個人展覽《正座:感知與超越》, Mizuki 表示很高興能再次將自己的作品向香港觀眾展示。是次展覽是以傳統日本坐姿為題,那是一種席地跪坐的方式,要求挺直身子,雙手規矩的放於膝上,突顯出端莊有禮的氣質。受東方自古以來「男尊女卑」的思想影響下,只要身處日式榻榻米房,只有男性能盤腿而坐,而女人得嚴格按照禮儀跪坐。對  Mizuki 來說,這是一種非常謙虛、內斂的姿態,背後卻隱含著對於女性的規範。

展覽的作品以「女性凝視」的角度出發,Mizuki 大膽地談及對於日本傳統的質疑,以及對於人性的觀察,她表示:「我希望糾正這些觀念,糾正那些對我的性別、文化上投放的期望,它探討了作為混血日本女性的解放。而我關注的都是人性,是我自身作為女性、作為人類的一種經歷。」

當被問及希望作品如何影響觀眾時,Mizuki 則表示那是一種個人記錄的方式,她無意將想法加諸在任何人身上,只是希望透過作品反思傳統枷鎖、以及展示人性的多種面向。她覺得我們應該要抱持一種開放的態度,接受每個人都有不那麼體面的一面,這讓大家能開拓出全新的思維角度,或許能在日後的某個瞬間,化成了一股推動我們前行的動力。

「每次當我遊歷外地後再次回歸香港,都能獲得歸屬感和安全感,這就是『家』的感覺。」

在藝術家身上,我們看到的不只是文化上的多元性,更是思想層面上的包容。Mizuki 多年來遊走各地,她笑言在每個地方都能發掘到自己的不同面向。她形容繁華的紐約每一刻都有新鮮事發生,那並沒有一套標準教你如何在這個地方生存,而​​接踵而來的未知為她的創作提供了很多靈感。而在相對講究規矩的日本中,她看到了很多自民族傳統流傳下來的道德規條,這讓她不斷思考當代社會對性別的規範,並嘗試以創作突破種種桎梏。那麼對於 Mizuki 來說,香港又是怎樣的存在?

她應道:「這座城市有一些非常寬容之處,讓我覺得非常靈活和舒適。我可能會因為不同的原因在不同的地方停留很長一段時間,但我很高興每次回到這裏時,都能獲得歸屬感和安全感,我認為這就是家的感覺。」如果說外遊的時間是在收集靈感,那麼回到香港就是讓她梳理情感、全情投入創作的基地。香港成了  Mizuki 的一個歸屬地,正因為有了這個讓她安心停靠的地方,她的創作之路才越走越遠。

Mizuki 認為香港的內涵像蜂蜜一樣厚實,各種豐富的營養都被濃縮在一個小罐子中。她覺得這裏生活節奏急速,能提供一切她所需的,但作為一個藝術家,她很清楚創作從來不講效率,那是一種自我沉澱的寶貴過程。即便視這裏為創作基地,但她並沒有順應這裏講求速度的生活節奏,而是堅持自己的創作步調。她形容就如畫家會用水稀釋濃稠的顏料,讓色彩中和到一個順滑的質地,而對創作者來說,亦應以時間梳理靈感,出來的作品才更完整,而香港的這個繪畫工作空間正是這樣地存在著。

「圍繞著我的靈感永無止境,我必定會持續探索下去。」

除了最新的個展外,Mizuki 近年來的作品亦不斷出現在日本、紐約、香港等多地的藝術群展中,在藝術圈漸見光芒,當我們以為她將全力投身藝術市場時,她卻跟我們分享自己在今年九月將會到英國倫敦繼續深造藝術。作為藝術界炙手可熱的新星,事業也正處於爆發期,我們都好奇為甚麼選擇這個時候去到一個相對陌生的城市延續學術上的追求。

Mizuki 堅定地說:「我一直知道我會繼續對知識的探索。正如我提及的,除了瘋狂地創作外,我同時需要一種冥想的狀態,我喜歡研究、學習、閱讀,我從不同藝術家和哲學家身上尋獲靈感,其中開創性的思想讓我更了解自己的身份。」

的確,Mizuki 在創作路上一直也在展示不同的面向,除了她最常繪製的表現主義油畫外,她亦有以炭筆、水墨繪畫的人體素描。除了工作室牆上的草稿外,她向我們展示了多個文件夾,當中有她統整得有條不紊的不同水墨系列。除了有她新近的人體作品外,也有她最近以研究「九個人體分解階段」的創作,讓人驚訝她的繪畫題材實在廣泛。

她說:「你需要感到渺小,你需要在某種程度上感到謙卑。因為我前面還有很多未知的事,我希望能夠以優雅、自信的姿態面對這些未知,這對我來說才算是活出豐盛的人生。」

訪問當天的兩星期後,Mizuki 將會飛到倫敦參與一個藝術家聯展,展示的作品亦是圍繞人性、女性力量等主題。在她身上,我們看不到二十出頭的稚嫩,取而代之的是一份獨立、沉穩、充滿睿智的成熟。我們在其作品上看到了人性的脆弱,以及讓人與其共感的頓悟。抽象的筆觸背後似乎在沉默地傳遞一則信息:我們必須學著去愛生命中的那些晦暗。

出色的作品​​往往帶有一種迷性,Mizuki 通過繪畫直視、觀摩、學習人性的奧義,那未必是帶有批判,而是掀開了每個人都無法言說的脆弱與痛楚,並嘗試將它轉換為美,戛然而止,留下餘韻。

痛苦終究會過去,而藝術的美將會永久存留。期待這位冉冉升起的藝壇新貴繼續將生命與學習路上絲絲光影記下,化作更多檢視生命、撼動靈魂的畫作。

Executive Producer: Angus Mok
Producer: Vicky Wai
Editor: Ruby Yiu
Videography: Andy Lee, Angus Chau
Photography: Andy Lee, Angus Chau
Video Editor: Andy Lee
Designer: Edwina Chan
Special Thanks: Mizuki Nishiyama ; a|n Gallery

Share This Article
No More Posts
[mc4wp_form 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