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往往源於一念,藝術家們把握靈光乍現的剎那,塗抹顏料,一揮而就。而對版畫藝術家來說,將靈感轉化成一幅完整的圖像,還需經過繪製圖稿、雕刻印版、塗抹油墨、壓印等重重工序。每次創作如同一場實驗,直到掀開紙張的瞬間,方才揭曉成品的最終模樣。如此一個迂緩又曲折的過程,亦讓李寧有機會梳理腦海中的奇思妙想,繼而在平面紙本上築構各種科幻異像。
身兼版畫藝術家與紋身師的雙重身份,李寧的「畫布」除了麻膠版外,還有鮮活的皮膚。版畫創作上,李寧慣用的是凸版技術,原理涉及「減法」的使用。他透過雕刻工具在印版上雕走不要的部分,而需要印出來的畫面則保留下來,成為受墨的位置,最後壓印出一幅色調分明的凸版畫。相反,紋身則是將顏料注入人體,為平淨的皮膚添上專屬的圖騰,兩種技術「一減一加」。另一方面,版畫容許多次複印,成品面向大眾,而紋身卻是獨一無二的身體印記。兩種看似截然不同的創作概念,卻在圖像轉印、線條使用上牽引出微妙的聯繫,甚至相輔相成地支撐著李寧的意念狂想。
不論是手執雕刻刀還是紋身針,下手的一刻需要極度專注,彷彿凝住了當刻時間。今天走上李寧的工作室,讓我們攤開時間的卷軸,定格靈感誕生的各個瞬間。
「我形容版畫是很霸道。」
當潛意識、夢境、想像、情感相互交疊,自不然會編織出一個無垠的奇幻空間。這是版畫的一個獨有屬性,任憑你將不同時空的物件並置於一起,也能產生一幅完整的圖像。面對這樣一個媒介,李寧如此認為:「版畫這技術很容易將南轅北轍的圖像合理化地放置在同一個點上,我會形容它很霸道,因為在同一個壓力和平面上,印出來的圖像都變得合理。」
深受神秘學、靈性哲思、科幻故事等影響,李寧的版畫作品從來都是充滿超現實的圖像。同一張構圖上,我們會看見不同時間維度的物件交織一起,敘述著種種充滿隱喻意象的故事。李寧說:「其實我是想尋找一個自己的視覺,就是希望大家看到一幅一整頁的漫畫,它集合不同時間點所發生的不同事。我在想如何困住大家的眼睛更久一點,所以經常思考很多構圖上的組合。」
大家可能以為他口中「困住觀眾的眼睛」是希望延長觀眾思考畫面的時間,但李寧則希望大家將作品當成一個遊戲般看待。享受圖像之外,亦從中發掘一下觀看世界的不同方式。這些獨一無二的敘事,源自創作者對個人夢境與思緒的整合,也許當中的故事有點光怪陸離,也浮游在真實與虛幻之間。但他的作品無意為大家剖析真相,而是希望大家從故事中追溯一些關於歷史或生命的規律。當世情出現的時候,也許會發現一切都只是一個循環,而那種對於現狀的無力感,也就驟減。
「我很善於找尋新鮮感。」
版畫上盡是由聯想力而生的密集敘事,意義的演繹上,李寧卻刻意保留空間,容許觀眾做出個人解讀。談及創作為他帶來怎樣的新鮮感,李寧坦言自己心理一直處於高低起伏的狀態。他笑說:「當我一覺得沉悶的時候,就會嘗試找點新東西來看,未找到的時候會好鬱悶,找到又會好興奮,我已經接受了這種大起大落的情緒。」無論版畫創作或是紋身,過程中都需要長時間的專注,他經常播放網台節目,聽著天南地北的奇怪故事,當中吸收到不少自己認知以外的學說,從而啟發創意靈感。
「版畫與紋身相輔相成。」
回想當初投入版畫創作的因由,原來亦與紋身有關。李寧分享自己自幼便已有當紋身師的想法。有段時期為了擴充自己的紋身圖庫,更瘋狂繪製紋身的 flash,並貼滿自己的工作室牆壁,這亦導致他那時的繪畫作品充滿密密麻麻的線條。後來,當時的老師建議他減少畫面的元素。於是李寧便更多地投入版畫創作,透過去除表面的部分去進行構圖,減走多餘的筆觸。多餘的線條越發減少,而他對版畫的熱愛卻與日俱增,並一直持續至今。版畫與紋身雙線發展當中,我們都好奇兩者的關係如何,而他又怎樣平衡兩種創作方式。
李寧表示版畫與紋身一直相輔相成地進行中,在製作凸版畫時,他的做法是將版材印刷在和紙,然後將不同圖騰拼貼在畫布之上,這與紋身的轉印技術很相近。而版畫的面積更大,就似是將紋身的圖像組合在一起。
「紋身一刻就像是拋下一個記憶的『錨』。」
從自學紋身起家,那時的他甚至將自己的皮膚充當實驗品,如今十個年頭過去,李寧早已成為本地人氣紋身師之一。以人皮充當畫布,注入墨水一刻,圖案也就難以逆轉。究竟紋身對於他,又有什麼意義呢?
李寧分享道:「我覺得在皮膚上留到一些痕跡是件很酷的事,這不是能輕易改變的事。就算你畫畫都會挑選物料,我覺得『人皮』作為物料來說,已經是很極致。人皮是活生生的,你的作品展示於世界上的方式又這麼獨特,它是寄存在生物之上,各種這些概念都很吸引我。」
正是因為紋身的不可逆轉性,以及它為身體帶來的強烈感受,才賦予這行動更多定義。比起單純的為身體添上圖案,李寧更將它視為一個儀式。他說:「人類如果突破了數件事,就會變得不一樣,痛楚就是其中一樣。痛感除了會留在你的的腦海裡,還是屬於身體上的記憶。紋身一刻就像是拋下一個記憶的『錨』,你後來可以更加容易地定位自己當時改變的那一個點。」正因為當中所承受的痛楚並不輕,想要紋身的人往往伴隨著一種想要改變的決心。這個「錨」是初衷,亦有可能是某個成長的記號,讓人不丟失某個階段的自己。
當興趣變為職業,與李寧聊起紋身,他依然相當興奮。自學成才的他雖然當初並沒有接受過任何正規的紋身指導,試過被人紋,亦試過自己動手幫自己紋,有些技巧都是逐點試出來的。每天迎來諸多意想不到的驚喜,亦是他不倦怠的理由。
而更重要的是紋身不只是一份工作,亦是一個創作的機會。李寧的紋身風格更傾向於客製化,很多時候客人會給予他一些參考,那可能是照片、文字、聲音,或是一種感覺。他便會透過客人交付他的東西,轉化為一個專屬的圖像。客人寄放個人情感,藝術家以手藝回應,過程中彼此交換信任,承載著這種 bonding 的,正是在活生生的人體上。他說:「紋身是一種我向你交代,而你又要好信我的情況。大家只能互相給予很多信任,這一種連繫直到現在還是很有效。」
「藝術的『術』,就是你如何應對外在世界的技術。」
每人對於當代藝術的定義都不同,而任何形式的創作都沒有明確指引,那樣怎樣的作品方才稱之為上乘?對李寧來說,不論版畫還是紋身,都是從自學開始。比起有系統的技術表現,他更在意作品呈現出的思想價值。
他分享道:「我自己喜歡的作品都是偏向那些聚焦於創作者的個人看法,有看法是很好重要的。我在不同時段都在思想藝術作品的價值在哪,我在小時候可能更注重技術上的表現, 後來慢慢從作品中感受到創作者構思上所花的心機。創作有時候就是給予你一個理由,讓你出師有名地去做一些研究和了解自己內心的想法,那個過程會使得你的世界觀產生變化。」
李寧的版畫作品上佈滿各種緻密的線條,構成豐富的視覺畫面。當不同元素拼湊一起,觀眾如像走入一個萬象世界。創作人將日常吸收的文本、畫面轉化成圖像,這不論在紋身與版畫上都通用。他自言創作讓他訓練出一條神經走得純熟,那就是如何進行象徵之間的轉換。不論是紙上或是皮膚上的圖騰,都是簡化而出的精品。如何應對世界,那不一定有什麼實際行動,而是你接受外界給予你的一切資訊後,怎樣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與表態。
他表示:「創作就是處於一種半真理的狀態。因為創作的人都不肯定那樣東西的真假,但至少先做出來。創作很大機會含有煽動的成份,因為你打開了一種很廣闊的想像空間出來,再看看大家如何代入其中。」如此一來,作品不再只是反映創作者的內心,亦在無形中與觀者、時代連結起來。
「我覺得自己挺幸運,我進入版畫或者紋身創作的時候,都處於價值變動中的時期。」
雖然大家對於版畫和紋身有基本了解,但它們未必是最普及的一種創作媒介。李寧周旋於這兩種創作方式之間,卻抱有樂觀的態度。以紋身來說,以前的人可能對它豎立一種保守的態度。但對現在的人而言,紋身卻含有更多樣的意義。有些人會透過破損身體所帶來的痛感,追求一種精神上的信仰;有人希望透過這伴隨一生的圖騰,回溯生命中的轉折。他直言:「現在大家都多了一些想從紋身上獲得的價值。」
而在版畫方面,他覺得香港的藝術圈子對於版畫的關注度提升不少。重新審視這媒介的功能性,李寧覺得版畫本身就帶著一種「鼓動人」的特性。藝術家在版材上雕刻出圖像,然後可以將其多次重印,變相就是增加作品的傳播率。如果圖像能引伸出一些意涵,照應時代,呼應觀者內心,也就更難得。李寧笑說創作就是讓你獲得多一種「話語權」,那並不是一種想要發表真理、撼動世界的念頭,而是一種在視覺藝術上的誠摯分享。
創作路上千迴百折,縈繞不斷的是圖像之線條,也是靈感生滅的每個循環。不論是版材或皮膚,創作人能做到的可能就是用雙手刻印當下生命的記號,為你拋下記憶之錨,及後如何定義當刻時間的意義,容你自行回溯,慢慢細嚼。
Executive Producer: Angus Mok
Producer: Mimi Kong
Editor: Ruby Yiu
Videographer: Alvin Kong, Kason Tam
Video Editor: Alvin Kong
Photographer: Ken Yeung
Designer: Michael Choi
Special Thanks: Li 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