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美術館看展覽,去看不同的舞台表演,不再是文青專屬的周末打卡活動,都市人都渴望從藝術展示與表演中,得到一些回歸心靈內在的平衡及平靜。藝術的確擁有療癒心靈的作用,不過真正的藝術心理療癒並不是由你去解讀別人的創作,而是回歸個人,由心出發以不同藝術方式了解自己,發掘更多面向的自己!
很多人對表達藝術治療充滿誤解,以為從看展覽、看表演中得到的滿足就是療癒,又以為從畫畫、跳舞、唱歌等不同藝術創作中的 me time 就是療癒。表達藝術治療師 Kit Shum 告訴大家,真正的表達藝術治療是與表達自己內心有關。
// 從創作細節中了解自我 //
人的性格形成、對不同事物的觀感態度,大部份與成長及過去遭遇有關,強迫症、焦慮症看似都市人常見的行為與精神問題,很多時都因為成長中父母的嚴苛要求或者過份憂慮引起,而大家是不自知、不察覺。而當你以不同形式的藝術表現自我時,表達藝術治療師會因應你的小舉動及行為模式去觀察,哪怕是一個突然奔放的舞蹈動作,或是繪畫時的顏料運用,都能透露你的個性。在創作過程中表現、探索,了解潛藏的自己,了解令你生活不愉快的隱藏成因,就是表達藝術治療與觀賞藝術、創作藝術最大分別。
// 梵高也需要藝術治療 //
你可能會問,藝術過程本來就充滿療癒,也是相當個人的事,為什麼在創作及表達的過程中需要表達藝術治療師的介入?Kit Shum 以藝術大師梵高作例子,「如果藝術是單純的療癒,哪麼為什麼演員會患上抑鬱症?藝術大師如梵高會患上精神病?就是因為他們在創作過程中,釋放過多負面情緒而不自知也不懂得如何處理。這個時候就需要心理醫生或治療師的幫助,引導對方了解情緒問題成因,協助及陪同把負面情緒轉化成正面。表達藝術治療其實是結合心理學及藝術兩回事,從藝術創作中表達自己,了解、沉澱、反思。」
// 藝術療癒沒有美醜之分 //
表達藝術是沒有門檻,不懂畫畫技巧、對彈奏樂器一竅不通、沒有節拍感身體僵硬的也絕對能以藝術表達自我,「我們不會以沒有美感、沒有藝術細胞去批判或形容任何人,回看大家的嬰孩階段,嬰幼兒敲擊玩具、於紙張上任意繪畫就是一種自我表達,所謂的美醜標準都是大家從教育及學習而來,而這些標準很多時都令人很崩潰」,Kit 指出美醜都是成人世界的定義,創作過程比成品重要,而大家也要學會欣賞自己的創作,而不是不斷以外界賦予的標準去批判,永遠不懂欣賞自己就踏不出了解自己,接受自己及突破自己的一步。「藝術沒有美醜之分,只是一個形式,唱歌也好,跳舞也好,甚至用樹葉去拼貼,只要享受過程就是生命藝術」。不同表達方式其實也是殊途同歸,最重要是回歸自己的內在,放下批判去反思個人狀況,反思之後,待已待人的態度都可以有轉變,接納與轉變去擁抱更多元的人生。
後記:
你畫畫時,喜歡一點一線的規律感?不喜歡顏料桌雜亂無章嗎?創作中給予自己過多規範,對自己要求極高,令自己經常處於緊張狀態,以為受影響只有自己?你的高要求與焦慮其實也影響身邊人,放下「一定」及「必要」,接受另一種思維及態度,把自己帶回中庸平衡的位置,生活其實能過得更輕鬆更自在。
—
Producer: Vicky Wai
Editor: Candy Chan
Videographer: Andy Lee, @man_tam_
Photographer: @man_tam_
Video Editor: Andy Lee
Designer: Tanna Cheng
Special Thanks: @kitshumartstherap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