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失去」為命題,故事講述一位 30 出頭的都市女生,她從裸辭、出國、意外遇上情緣,後到結婚生子,一切看似順遂的人生軌跡,卻悄然產生駭人的變化。
在性別定型的社會中,老婆婚後變成職場女強人,老公卻成了雙失中佬,二人關係潛藏巨大暗湧。步伐不一致的婚姻終將走向分崩離析,甚至引來一場無可挽救的悲劇……
《女與兒 GIRLS AND BOYS》由英國著名劇作家 Dennis Kelly 編寫,自 2018 年起以女生獨腳戲的形式在英國首演,後被翻譯至不同語言在多個國家公演。今次本地劇團「一舊飯團」自資購入劇本的廣東話版權,由林珍真(Jen)擔任主角,並邀來林奕華 (Edward)出任導演、黃詠詩擔當翻譯,將這部如此具震撼力的作品帶來香港!
這是本地舞台劇演員林珍真的第六部女生獨腳戲,作為舞台上唯一主角,面對如此複雜的敘事結構,今次演出對她來說有著怎樣的挑戰性?而面對「翻譯劇」在語言、文化語境上的差異,林奕華導演和翻譯黃詠詩又將以怎樣的方式為我們帶來一個貼地、令港人共鳴的演出?
參照劇本中的角色設定,林珍真(Jen)笑言自己與戲中女主角在性格上「不幸地相似」。除了都是 30 出頭,育有一子一女這些背景上的微妙巧合以外,最令她意想不到的,是她與角色都有著一種「野心」。
戲中主人翁不安於現狀,總希望幹出一番成就來肯定自己。恰如 Jen 在八九年前選擇裸辭,開辦「一舊飯團」,並開始踏上舞台劇之路一樣。一件事情做足這麼多年,她坦言自去年開始,已經覺得自己「到頂」。在迷惘和渴望求變的瓶頸位中,剛好遇上《女與兒 GIRLS AND BOYS》的劇本,讓她覺得非做不可。
過往的演出多是自編自導自演的獨腳戲,今次的演出則是專心當演員,這對她來說,亦有不一樣的挑戰性。其中一樣便是完全信任劇本本身,並絕對投入演出當中。她分享道:「劇本中的對白很情緒化、很複雜,作為演員很難不用情緒去讀,但出來的效果卻顯得很虛偽。
Edward 便建議我以最自然的狀態演出,甚至在彩排時一邊唸對白,一邊做其他事,以展示女主角那種抽離。我這麼多年來從未試過這樣的 approach,當下覺得很神奇,原來可以用這種方式呈現一個故事。」演出當刻, Jen 不像是演戲,更似是自在的做自己,不過這種自若反而更吸引觀眾去聆聽她的故事。
Jen 形容這部戲的後勁很強,對她的影響並非一時一刻,而是逐點逐點滲透出來。這部作品讓她反思自己性格的缺陷、看到男女關係的盲點,她同時希望入場看的觀眾能與作品保持一段長久的關係,慢慢感受它留下來的餘韻。
能看到演員在台上讓人耳目一新的試演,亦多得作品的幕後功臣 —— 林奕華導演與黃詠詩翻譯。今次是他們第五次合作,二人各施其職,對彼此都有著相當大的信任度與默契。在演前分享會當天,導演安排了一個環節,讓觀眾讀出黃詠詩翻譯版本的台詞,為大家帶來一個全新的觀賞角度。
為了忠於原著與角色的情緒表現,翻譯劇本中夾集著不少廣東話的粗言穢語,貼地得讓在場觀眾都捧腹大笑。
黃詠詩跟我們分享道:「翻譯這部作品的難度在於,Dennis Kelly 是一個很會用字的編劇, 原著劇本的文字已經用的很 efficient ,完全沒有『渣』。我們會這樣形容一個劇本,意思是當中沒有東西是多餘的。翻譯的工作多少會有流失,如果我將其翻譯成廣東話後有『甩』 ,就是我的不足 ,因此今次翻譯是個很巨大的工程。」翻譯劇本不但講求貼近原著思想,還要將語言「在地化」,就連髒話也要譯得講究,讓觀眾更能投入其中,而這亦是廣東話版本的精彩之處。
她形容創作劇本如同鋪路,靠著創作者一路摸索,一路鋪墊出新路。過往跟 Edward 的合作就似鋪路的過程,前面充滿未知,亦有機會碰撞出不一樣的可能。不過今次翻譯作品就是取其神髓,再配合香港人慣用的語境重寫,難度不亞於重新寫一套新劇。
Edward 回應道:「其實導演亦然,可能大家會覺得翻譯劇導演好容易,但當中不簡單的地方在於,她(黃詠詩)要依據原著翻譯,而我就要去詮釋,這是雙層的功夫。」Edward 不希望只將原著「照辦煮碗」地搬到香港舞台,而是想以一個獨特、有別於過往的全新模式去呈現這個故事。
因此,他不希望演員將觀眾當作是一個「傾訴的對象」,因為這樣會令觀眾傾向同情她的遭遇,而縮小他們的思考空間。他期望這個版本能以多角度呈現事情的不同面向,讓觀眾從整個空間中收集線索,揣摩女主角所說的,是否絕對的真相……
《女與兒 GIRLS AND BOYS》將於 9 月 2 至 11 日,在香港藝術中心壽臣戲院正式公演,大家萬勿錯過!
購票連結:《女與兒 GIRLS AND BO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