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了近 3 年口罩,遇上香港有紀錄以來最高溫的 7 月天氣,每日行走在鬧市之中,的確令人懷疑是否活在真實之中——一切以往理所當然的環境似乎都被疫情和全球升溫所改變。單靠純粹的理性,面對生活也會感到太窒息。100 年前超現實主義出現,釋放了我們潛意識中的幻想力量;100 年後的今天,繼續啟發身兼女演員和模特兒身份的 Amy Lo(盧慧敏)。
「Surrealism 有點反常理,這點很像我自己。」
擁有香港和哥斯達黎加混血美貌和高䠷身材,原來 Amy 的腦袋卻十分天馬行空,反差萌不但可愛,更反映她的創意潛能和知性內涵。今次拍攝的主題是超現實主義,Amy 也鍾情這流派的藝術。「我不算一個看很多超現實主義畫作的,但很記得第一張看到的是達利(Salvador Dalí)那經典的「溶化的時鐘」(《記憶的堅持》La persistencia de la memoria), 十分喜歡,然後開始看更多並認識什麼是 Surrealism。」 完成忙碌的拍攝後仍然精神充沛的 Amy,談起對超現實主義的興趣,她說它並非沒有邏輯,而是有點反常,這點很像她自己:「平時我思考也有點鬼馬和天馬行空,因此以藝術來呈現這種反常理思維的 Surrealism 非常吸引我。」
深愛 Magritte「眼睛看見的,不一定是真實。
另一 Amy 鍾愛的超現實主義作品是馬格利特(René Magritte)的《The Treachery of Images》。「如果要用一句說話來總結 Magritte 的超現實作品,是『眼睛看見的,不一定是真實』——這是我非常相信的一句話。」Amy 說:「很多人如外表和表象來定斷某人的性格、故事、成功與否,但身處在演藝行業,明白「事實」是可以通過包裝、美化、用不同的面具與人相處,這時候更感受到Magritte 作品,包括《The False Mirror》和《Not to Be Reproduced》背後的深意。眼晴是一道窗子,但加入了很多我們自己的看法,將現實扭曲。」這《The False Mirror》中我們看到的不是一面鏡子,而是一個放大的眼睛,表面反映出藍天白雲的景象,這是瑪格利特對人們眼睛欺瞞盲目的本質所作的批判;《Not to Be Reproduced》則是馬格利特最知名作品:一個男人面向鏡子,鏡子反映的卻是他的後腦,詭譎影像引發後世無數人深思,包括 Amy。
「時間實在過得太快,我希望可以把時間無限伸展。」
除了繪畫,Amy 對音樂、文學、電影也深感興趣,在這些媒介上她也偏愛奇發異想的元素。「我有寫下夢境的習慣,因為我很記得發過的夢,潛意識為我帶來很多靈感。有時候是很無厘頭的,譬如是有一隻貓孭住一隻大象,或者有支牙簽在游水。某一次我就把一個夢境分享給一位朋友,說我一定要將之拍成電影。以下保留所有權利(笑)!」Amy 分享她幻想中,有一天要現實出來的超現實電影:「那是一個困𨋢的故事。我很想將一段很短的時間拍成一部電影,可能整個故事只是幾分鐘困𨋢裡發生的。時間實在過得太快了,我很想應用『控制時間』概念放在作品內,就叫《一千份之一秒》,希望可以把時間無限伸展。」
鍾情《Birdman》:「我以為幻想和演戲的情節,原來是真實的。」
「我本身非常喜歡看電影,因為除了是上佳的消閑方式,更有很多文化和其他角度可以欣賞和學習,譬如美術和鏡頭的運用。其中一套我很喜歡的就是《Birdman》 (飛鳥俠)。」聽到這個超級英雄電影的戲名,Amy 起初並沒有興趣觀看,但在對電影狂熱的朋友強烈推薦下,看完之後一起討論了幾個小時:「它用了一種超現實的方式來講述一個超級現實的世界。電影主角是一個過氣演員,我自己也從事演藝工作,對主角在行業中的無力感深有同感。我很清楚當情緒來襲時,人會變得很不現實。譬如男主角有情緒時,他會幻想自己有超能力,甚至有一幕跟我曾經想像的一樣——我以為幻想和演戲的情節,原來是真實的,情景是類似拍中槍戲,所有人圍在身邊,但如果我真的離開了這世界,我的靈魂是否會離開肉身?望見身邊所有的人的畫面又將是怎樣的?」
欣賞 Frida Kahlo 與 Jean Cocteau
「不知道你有否看過迪士尼動畫《Coco》(玩轉極樂園)?這是老少咸宜的一套電影。故事講述亡靈的世界,所有人物以骷髏形象出現,電影有很多音樂元素,色彩十分豐富,我已經十分喜歡。電影裡面有一個負責話劇效果的藝術家出現,那便是Frida Kahlo。」Amy 續說:「以往沒有人想過會將一個現實的藝術家放入卡通片,Frida Kahlo是墨西哥藝術家,她影響過很多人,她至今仍然影響很多人、甚至電影文化。她的身世故事很曲折,我自己也並非一步登天的人,是欣賞沿岸風景更開心的人,這有一點似她吧。她算是我很欣賞的一位藝術家/role model。」除了Frida Kahlo,最近機緣巧合下Amy接觸到法國超現實才子(100年前的slasher)Jean Cocteau的作品,著迷至極。「很喜歡他關於星體的作品,作品中有很多點和線,我覺得好像我腦裡狀態,永遠都像是coding那樣。我在Jean Cocteau這種『點線人』身上找到共鳴,他不需要很多顏色和技巧來表達,而且他也有拍攝電影,並影響時裝設計,我很想分享他給讀者。」
從無刻意修煉氣質,一切從內裡開始
作為近年極愛歡迎的時尚模特兒,Amy 表示她只會跟隨每天的心情來穿搭。「譬如心情沉重,也會穿一些較沉的衣服。我穿搭不會很激,主要想呈現較舒服的感覺。」但是,相信大部分讀者都會同意,Amy 展現出一種知性氣質,謙虛的她立即表示從來不覺自己是「藝術氣息型」女生:「首先,我不太知道什麼是『藝術氣息』(笑)。我想大概一切都要從內裡開始,不需要刻意打造。當你接觸得多(文化),就會有那種感覺出現。譬如你喜歡激昂的、heavy metal 的音樂,自然就會多留意方面;雖不是文質斌斌,但那是否就不是藝術氣息呢?那也是一種屬於自己的氣質,對那事物有所研究、有所欣賞,才能散發出來。當找到自己喜歡的事物,找到 connection,就會擁有那種氣質吧?最重要還是先找到自己鍾意的興趣。」 「腹有詩書氣自華」從來都是真理,從 Amy 談對藝術展覽的欣賞,不難理解她為何被視為藝術氣質型女生。「我很喜歡看藝術展,我去旅行時會去看看當時有什麼短期展覽,我很相信這是緣份。某次在日本有一個關於橙的展覽,由一群老人家舉辦。展覽包括一些 workshop,討論哪裡的橙最好味、哪種顏色的橙最好食。」只要是有趣的展覽,Amy 都會全情投入:「橙是不是只有橙色?展覽中有個色盤去看不同的橙色,非常有趣。展覽之後還有一個耕作活動,我沒有水鞋都去了參加,然後一身泥土(並犧牲了一對球鞋)搭了三小時車回東京!」
通過藝術重新認識自己
喜愛大然自和深呼吸的 Amy 最近參觀了大館的展覽《森呼吸》,與萍水相逢的觀眾交流,獲得了更多的啟發。「展覽規模很細,有一些畫作和相片,另有一個3、4米大的屏幕,播放一些用點砌成的動畫,說樹的故事。有一個說英文的小朋友坐在我身旁,他說:『都不是樹來的。』我望望他很嬲怒的樣子,說:『這應該是樹呀!』然後與他開展一段對話。我問他覺不覺得人很像樹。他說:『不,樹不會移動!它們沒有口,它的不進食。』我說:『它們會動,只是向上動;它們也會進食,只是直接在土地吸取養份。』他望著我一頭霧水。他說:『但是樹有蟲。』」在討論之中,Amy 反省自己是否不夠現實,小孩子最後發覺這位美女姐姐比他爸爸還要高:「Oh my God!你果然是一棵大樹!」樂在其中的 Amy 笑說:「在展覽中如果有多一些分享機會,會有很多啟發。」 對於 Amy 而言,藝術的作用除了陶冶性情外,可能是認識自己。「在不同的作品裡,為什麼會有動人的感覺?可能是我們找到一些 connection。畫作、音樂和電影能夠打動人,都是(與觀者)有一種bonding,是一種很好認識自己的方式。譬如我很喜歡一些 surrealist 的作品,其實因為大家都有一種多愁善感,一種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還有敏感的地方。每一幅 surrealist 的畫未必有一個(具象的)meaning,不像風景畫或其實現實主義作品般;它的意義視乎你怎樣看它。欣賞和分享的時候,你會再次認識到自己的性格、觀點,令人更了解自己,從而改善自身。」正是這份對藝術單純的熱情,令 Amy Lo 不自覺地散發出不一樣的氣息——不自覺的美女,是不是令你更喜歡她?
———
Executive Producer:Angus Mok
Producer:Gin
Photography:Feicien Feng
Art Direction & Set Design:yukchiloo
Videography:lai.tsz.chung
Styling:Lois Leung
Make Up:Jenny Shih
Hair:Him Ng from The Attic
Text:Meiji Ray
Wardrobe:Miu Miu, Gucci, Prada, Givenchy, Christian Louboutin, Silentnostalg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