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畫家梵高,晚年受著精神病困擾,相信是他一生裡最值得探討的時期之一;亦正因如此,梵高找在親弟 Theo 的介紹下接受了 Dr.Gachet 的治療,享受了人生裡最平靜的兩年。今年十月,一幅在該養病時期,由梵高在生命中最後一個月完成的花卉名畫《玻璃瓶中的花》以港幣$1.24億元在蘇富比成交,除了因為其誕生期令名畫價值連城外,由於《玻璃瓶中的花》曾經在二戰時落入納粹德軍手上,幸好最後還是得以保存。
提到納粹德軍與梵高名畫的淵源,最近再有驚人發現,有報導指已被燒毀多年的另一名作《The Artist on the Road to Tarascon》或可能仍在世上。
《The Artist on the Road to Tarascon》是梵高在1888年8月13日完成的「自畫像」作品,當日他在畫作完成後更向弟弟 Theo 寫信,分享這幅畫作的各細節和創作過程。畫中內的梵高,帶著草帽、畫筆、畫架、穿著全藍色的服裝,在烈日當空下從 Arles 的稻田走過十多公里到 Provençal 的草原繪畫。「自畫像」的而且確是梵高的標誌性畫作,那麼《The Artist on the Road to Tarascon》又何以成為其中之一?在藝史中,梵高生平繪畫過36幅自畫像,全部均是肖像及半身距離的風格完成,而《《The Artist on the Road to Tarascon》正是唯一一幅梵高清楚地將自己全身模樣畫下來的作品。開首再提到梵高晚年的養病期,源於《The Artist on the Road to Tarascon》正是當時剛剛認識了 Dr.Gachet 後,心理壓力開始得以舒緩後而完成的畫作。
直到1912年,畫作被德國悠久博物館 Kaiser Friedrich Museum(KFM)收藏,成為創館以來最早被收藏的梵高作品,當日 Kaiser Friedrich Museum 更破例地以彩色攝影為《The Artist on the Road to Tarascon》拍照留念(要知道彩色菲林攝影在1910年代,是非常奢侈的技術)。後來,二戰正式爆發,國內知名博物館內不少梵高巨作,也被納粹黨領袖希特拉變賣出國,令德國蒙受重大的藝術文化損失。幸運地,《The Artist on the Road to Tarascon》在當時卻避過這一劫。
為了避過英軍的炸彈投擲,KFM 預先將超過400幅收藏遷至三十公里以外,鉀鹽重鎮斯塔斯富特(Staßfurt)的地下鹽曠,利用厚厚的鹽鋪蓋大部分畫作;據資料顯示,畫作收藏點上的30米距離,正是希特拉下令臨時搭建的工房,以用作生產納粹軍戰機的引擎。同年4月,美軍到達當地後該鹽曠立刻發生大火,據美軍文件顯示,由於當時有不當人員懷疑因搶掠,而試圖衝破美軍在鹽曠的防線,繼而造成大火,文件上更指這些不當人員是被納粹軍利用的人士,惟當日和及後再出現(4月30日)的兩次大火都未能調查出屬人為或意外。
據 KFM 的前任策展人分享,當日的失火很有可能是納粹軍利用不同俘虜入侵鹽曠,以縱火掩飾搶掠之罪行,而當日藏於鹽曠內的藝術作,除了《The Artist on the Road to Tarascon》之外,還有十六世紀發動意志宗教改革、促成基督新教的德國哲學神學家 Martin Luther 的親筆手稿、著名德國風景畫家 Carl Hasenpflug 多幅著作。二戰結束後,以上兩幅畫作及其餘被藏於鹽曠內的藝術作品均陸續從不同地方出現,故不少學家均相信,作為當中藏品的代表之作,《The Artist on the Road to Tarascon》很有可能仍在世上。
而且,藝壇知名梵高專員及學者 Martin Bailey 更分享,過去多年也一直為《The Artist on the Road to Tarascon》的消失疑團進行調查,甚至在那些年前,他更回到斯塔斯富特,當日收藏起這些藏品的鹽曠遺址,發現幾乎全部鹽曠已被石屎封蓋,唯獨一個相當接近當日收藏畫作的「七號井」只是被鋪蓋,而且附近被重重的鐵網圍欄所包圍,令他相當懷疑。雖然目前仍未得知畫作的下落,但從種種調查及跡象來看,沒被封蓋的鹽曠口內存在了不為人知的秘密,而且很有可能與當日 KFM 收藏《The Artist on the Road to Tarascon》的行動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