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關鍵詞開始搜尋
June 4, 2024

【六月展覽合集】從設計名師到夢幻故事,分享六月展覽口袋名單!

每月都有不同的藝術家,用不同的作品為我們帶來新的視覺或看法。繼五月的精選展覽推介後,這次也絕不私藏,為大家獻上了編輯精選的六月展覽口袋名單。假日時,不妨一同來逛逛看吧!

1. M+ 博物館
《石漢瑞:化圖為語》

被稱為香港平面設計之父的石漢瑞(生於1934年),其設計作品一直和香港密不可分,如:滙豐銀行的紅白六角形標誌、渣打銀行的鈔票設計,還有多間著名香港公司的標誌,都是出自石漢瑞的手筆。

在奧地利出生的石漢瑞,自 1961 年起遷至香港生活及工作,師承美國著名設計師保羅.蘭德,其平面設計深受從蘭德身上學到的原則影響。石漢瑞開創獨特的圖像傳意方式,以敏銳的視覺巧妙地將不同文化元素並置,從而設計出趣味盎然、出人意表且耐人尋味的作品。

而是次專題展覽《石漢瑞:化圖為語》逾 200 件展品,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介紹石漢瑞的成長歲月及早年在港的經歷;第二部分則是 M+ 石漢瑞項目檔案的精選作品,展示他的設計如何反映香港的發展,並體現市民日常生活的變化。從海運大廈、康樂大廈(現怡和大廈)等重要地標,以至各種宣傳推廣香港的活動、消費品、銀行、酒店和私人會所,這些精選項目呈現了香港一些歷久彌新的品牌形象,藉此表彰他影響甚巨的平面設計語言,並追溯香港逾六十年的發展歷程。

石漢瑞表示:「 M+ 是扎根亞洲的視覺文化博物館,能夠在此舉辦個人展覽,見證我的創作歷程和作品,我深感榮幸。香港一直是我的家,這城市多年來賦予我源源不絕的創作靈感。能夠為香港各方面革新的發展出一分力,我深感自豪;另外,我也期盼能藉這次回顧展,讓全球觀眾了解圖像傳意的藝術,並以新的思考角度視之為香港視覺文化的一部分。」

展覽之外,還推出了《石漢瑞的香港》一書,結集了香港平面設計之父的經典作品,由 Zolima 總編輯Nicole Andrianjaka de Surville 創立,Christopher DeWolf、博之俊、張希雯撰寫;本地設計公司 MAJO Design 精心設計版面,攝影方面由 May James、Kevin Mak 及 William Furniss 操刀,並由譚亦俽繪畫插圖。此書將於 M+ 博物館「石漢瑞:化圖為語」 專題展覽首日發佈,絕對值得收藏!

《石漢瑞:化圖為語》
日期:2024年6月15日起正式開幕
地點:M+|包陪麗、渡伸一郎展廳
(有關講座的更多資訊及登記詳情,請參閱M+網站。)

延伸閱讀:

《Embodied》呈現荷蘭藝術家 Willem Hoeffnagel 的最新畫作,在其生活中的微妙情感,繼續感受和創作其標誌性的角色,展開一趟內省與情感探索的旅程。

Hoeffnagel 相信人類之於萬物的與眾不同在於情感的存在 —— 而情感由生活中的種種經歷所產生,同時是我們構成為人的基本元素。於他而言,情感並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而是一種心境的呈現與反照。畫作中如同卡通般的角色是一個可以代入任何人的形象,沒有指向特定的人物,讓畫作中的故事或情境模糊地呈現,給予觀眾自詮釋的空間。

展覽《Embodied》 中的作品不在於為情感劃下明確定義,而在於讓每一件作品傳達出觀眾所感受與共鳴的情感。

Embodied|Willem Hoeffnagel 個展
日期:2024年5月16日 – 6月14日
地點:WOAW Gallery|香港灣仔日街 5 號

日本藝術家網代幸介是一位自學成才的多元領域藝術家。除了繪畫外,亦是一位平面設計師、動畫創作者、音樂創作者和手工藝術家,可謂是多才多藝。而網代的創作受到歐洲中世紀的遺跡、神話和寓言所啟發,同時結合著自己童年時代的記憶、夢境和想像力,熱愛中世紀文化。其作品構圖講究且元素新奇豐富,主要描繪人、 動物、古怪的場景和一些虛構的物象。因此他的繪作充滿極富個人風格的特質 —— 神秘、詭異、趣味、多元。

此次展覽將展出 21 件不同尺寸的作品,透過水彩的深淺層次和丙烯顏料的厚重質感之間的相互配合,於畫布上向觀者呈現出一個介別於幻想與現實之間,既怪異又充滿魅力的獨特世界。

若你靜靜凝視著網代幸介的作品,就會感受到好像有一股強烈的力量圍繞四周,將我們吸入這華麗豐富的畫面裡,促使好奇心在心裡瘋狂成長。這正因為他的作品都充滿了童趣、幽默、溫暖和懷舊的情緒,同時也透露出一些憂鬱和不安感,讓人想貪婪地流連其中。

他花了很長一段時間在心內建構了一個精密設計的「彼處之境」(Another Realm),而這世界內的每個角色和生物都有著名字和故事,譬如創世神話、諸神的傳說、寓言故事又或是傳統節慶,成為完整的宇宙,更擁有自己的文化、歷史、編年史、信仰體系和語言。

那些關於 Sally Dynasty 的故事,你有興趣來了解這未知的皇朝嗎?

Sally Dynasty》網代幸介個人展覽
日期:2024年5月31日 – 6月16日
地點:Quiet Gallery HK|香港中環皇后大道中 15 號(置地廣場 BELOWGROUND 地庫 1 號舖)

4. 卓納畫廊
美國藝術家梅瑞爾 · 瓦格納個展《自然》

美國藝術家 Merrill Wagner 擅長從打撈的鋼鐵及麻布碎片取得靈感,創作出幾何浮雕牆,創造出嚴苛的硬邊抽象作品。其實早在 2022 年,瓦格納的作品個展已呈現於卓納畫廊,而今年 5 月再度進駐亮相,這是她在近 15 年來,首次於大中華地區舉辦的個展。

是次展覽涵蓋了 Merril Wagner 的職業生涯及其在各種傳統及非傳統背板支撐材料上的創作,包括畫布、紙本、石板、石頭、有機玻璃及鋼板等,這些替代性的媒介不僅因為它們極富紋理的外觀,還因為它們飽含著種種自然界的提示,呼應了 Merrill Wagner 在太平洋西北部的成長經歷。而是次展出的作品,都可探索著 Merrill Wagner 對創作進程、偶然性以及時間之轉化效應的持久興趣,尤其是《外橋橫跨》一作最為注目。

梅瑞爾 · 瓦格納 《自然》
日期:2024年5月30日 – 8月2日
時間:上午 11 時至晚上 7 時
地點:香港中環皇后大道中80號 H Queen’s 5-6樓

5. Soluna Fine Art
《Park Yoon-Kyung: In Between Islands|島嶼之間》

韓國當代藝術家朴閏敬與畫廊合辦的第三個個人展覽「島嶼之間」,以濟州島獨有的景色、文化和方言等作為創作靈感,把整個畫廊空間化身為群島,邀請觀眾環繞繪畫裝置從不同角度欣賞作品,肆意遊走在藝術的島嶼之間。

她在半透明的雪紡畫框上作畫,以現代抽象形式重新演繹傳統韓國文字圖,並發掘傳統畫布以外的無限可能性,也藉此探索人類與自然之問的連繫與溝通。

人既是獨立、也需群聚的特性,也呈現在其作品中 —— 每幅畫都可以是獨立的作品,也可以推疊起來,變成組合構圖,把畫作組合成立體藝術裝置,甚至在不同的光線或環境下,都有不同的變化。

《Park Yoon-Kyung: In Between Islands|島嶼之間》
日期:2024年5月9日 – 6月15日
時間:星期二至星期六|上午十時至晚上六時
地點:Soluna Fine Art|香港上環西街52號地下

6. 「光影作坊」影像策展人培訓計劃成果展示
《工廈角落》

說起工廈,你會聯想起甚麼?是車房、五金舖,還是廠房、貨倉?抹去刻板印象,在工廈某些角落裡,還有古道具店、手繪瓷器廠,以及唯美靜謐的時刻。

《工廈角落》的靈感,源自展出場地 —— 獨立藝術空間 WURE AREA 所在的寶隆中心,藉此延伸至九龍灣一帶的工業大廈。適逢那時無意中聽到本地樂隊 KOLOR《工廠大廈》的歌詞:未關燈 / 工廠單位小小一角發光,於是以《工廈角落》作為名稱。

角落,不只對應展場空間的「三尖八角」,也指偏僻、不受注意的地方。雖然工廈大多位處城市角落,但卻曾見證香港製造業的繁盛與式微,如今也孕育出創意與美學、工藝與人情。

由香港攝影平台「顯影」創辦人劉東佩策展,《工廈角落》邀來兩位本地攝影師 —— 林曉敏和何逸,拍攝工廈面貌,一內一外互相結合,以不同角度聚焦不一樣的工廈風景。這種內外對比的拍攝手法,靈感來自攝影師 Greg Girard 和建築師 Ian Lambot 合著的九龍城寨攝影集《City of Darkness Revisited》。林曉敏(「香港遺美 Hong Kong Reminiscence」創辦人),著有《香港遺美 —— 香港老店記錄》一書,舉辦過《明窗塵》(2023) 及《粉麥登場》(2024) 等攝影展覽;何逸(Rabbit Ho)寓攝影於寫作,曾舉辦《大隱若兔》展覽,並推出同名童話攝影集。

故此,何逸捕捉建築物的外觀,在毫不起眼的大廈之中融入可愛兔仔圖案,藉著恍如捉迷藏般的觀看方式,提醒觀者關注平時輕易忽略的建築物細節;而林曉敏則聚焦工廈的空間及置身其中的特色店舖,默默耕耘的小人物,秉承的是對傳統工藝、生活美學的態度,反映出工廈的活力與多元面貌。

《工廈角落》
日期:2024年6月15日 – 6月30日
時間:星期五至二(星期三、四休息)|下午1時至6時
地址:WURE AREA|九龍灣宏照道 11 號寳隆中心 B 座 7 樓 707 室

活在色彩繽紛的世界裏,要是只能用一種顏色作代表,你會選哪一種?

於韓國藝術家鄭智允(Jeong JiYoon)而言,大概就是藍色吧。
在她的作品中,以藍色為基調,並擅長在單色調構圖中的凝視、微笑和感官特質喚起一種熟悉感。

她從網絡收集圖像中的感官特質後改用單色風格呈現,既代表了傳統的繪畫派,又透過圖像扭曲來實現抽象的感覺,超越了傳統的詮釋方式;而單色藍調及滴落的筆觸則去除了原始照片的視覺特徵,不僅打破藝術品原有的形態,夜令藝術表達變得更自由。

她希望透過這20幅作品,與人們分享她對數碼影像和當今人際關係的獨特見解。

《Ambiguous Intimacy;這麼近 那麼遠》
日期:2024年6月7日 – 8月3日
時間:星期二 – 星期六|11AM – 7PM
地點:The Stroll gallery|葵涌大連排道 21 – 33 號 宏達工業中心 5 樓 504 室

8. 突破機構
《在這裏 為彼此  #HereWeAre:展覽》

不知不覺,「突破」紮根香港 50 年,遂以《在這裏 為彼此  #HereWeAre 》主題,舉辦了系列活動,如展覽、青年交流及研討會等,以鼓勵大眾關心本地青少年今日的處境和需要。每個青年人雖然都是獨特的個體,卻在一個又一個的關係網中,互為彼此,藉此模塑自我的身分價值。

展覽共分三部分,嘗試整理香港青少年(年齡10-29)的概況和趨勢,透過數據整理、藝術創作、模擬體驗、現場交流, 呈現香港青少年的追尋與不安、掙扎與期望。深願在了解交流的同時,我們也能看見自己的位分,為彼此行出一小步。

《在這裏 為彼此  #HereWeAre:展覽 x 青年交流 x 研討會》
日期:2024年6月6日 – 16日
時間:上午11:00-下午8:00(星期一至四)
   上午10:00-下午9:00(星期五至日及公眾假期)
地點:中環大館|Duplex Studio|複式展室 01座

日本戰後藝術家工藤哲巳(Tetsumi Kudo,1935 –1990)豐富的藝術實踐跨越四十年,深入地探索了人類的經驗與歷程,並對大衆消費的擴張與科技的崛起提出詰問。他的作品透過結合現成材料的生物形態雕塑與集合藝術,探討殖民主義、種族主義、社會凝聚力及環境退化等主題。

此次展覽精選了工藤哲巳在1966至1980年間創作的標誌性籠子系列。這些在作品環境中創造的不同世界,鼓勵觀眾將自己理解為一個完整而複雜宇宙的一部分。自然、科技與人類相互影響,他將這個系統稱為「新生態」。展出作品貫穿工藤哲巳所有作品的,是藝術家對時間、自然與文化等系統如何關聯、重疊,以及個人如何融入自然與宇宙秩序的興趣。

「我的重點在於『觀察』。我觀察你、觀察自己以及其他所有人,就像醫生觀察豚鼠一樣。」—— 工藤哲巳

《工藤哲巳:籠子》
日期:2024年5月31日 – 8月31日
時間:星期二 – 星期六|11AM – 7PM
地點:豪瑟沃斯香港|香港中環皇后大道中 8 號地面

「橋上一瞥」(Un regard depuis le pont)匯集了五位當代藝術家,每位藝術家都因與法國的
淵源而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藝術家 Edmond Li Bellefroid、Kean、Lokz Phoenix、Ricko
Leung 和 Timm Blandin 均在法國出生或定居,是次展覽他們將展示一系列不同媒介的作品,彰
顯法國文化在當今當代藝術領域的豐富多樣性和影響力。

《橋上一瞥》
日期:2024年6月14日 – 7月6日
時間:上午 11 時至下午 7 時
地點:JPS 畫廊|香港中環皇后大道中 15 號置地廣場中庭 2 樓 218 – 219 號舖

Share This Article
No More Posts
[mc4wp_form 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