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道二十多年,张敬轩早已经奠定广东乐坛的天王地位,随着这些年唱功以达到无人之境,不负这些年大家对他封上「皇上」之称。如今的他,是歌手、音乐总监,同时也是位古董收藏家、设计顾问。他不忘将与生俱来的美学品味从音乐延伸到生活,他开法国餐厅、投资古典婚纱店、租住历史大宅、收购古董录音室,同时将南音融合粤语流行曲⋯⋯如果要谈张敬轩,除了是他的音乐事业,不能不提他骨子里住着的古典美学灵魂。
他的生活早已跟审美建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甚至,更像是他早已选定美学为终生学习的课题。一般人视美学百态为艺术的必需,单一地着眼于形态、色彩及意境,然而经历过这些年的寻觅和思考,审美这回事已慢慢成为张敬轩的日常,更成为一种参透四周、百事与及了解自己的生活意境。
今天让我们和他在法定古迹香港孙中山纪念馆(甘棠第),在历史与文物的包围下,一起了解他对美学的看法,分享他如何从艺术里释放出最真挚的审美自由,让美学、美感更靠近生活。
6月号人物,皇上驾到。
「我覺得美學與『美』是沒有關係」
在展开“美学”的访问前,我们先问了他一句,“对您来说,美学是什么?”
张敬轩想了一想回答说:“美学,是自己寻找一个角度,一个属于自己喜欢的角度去看一件事或物件。”
提起美学,很多人自然联想起艺术或一切与美观有关的概念,可是对于轩仔而言,艺术可以是美学的延伸,却非一定是唯一的联想。「我觉得美学本身,与『美』是没有关系的。因为美这个字是中性词。」他续说:「它内里可以有很多情绪,它甚至可以是暴力,又可以挑战人性的,甚至违反人性的。而这些,我觉得它们都有各自的美学在里头。」
美学对他来说更像是经历及体验上的累积,不止在这个世界中所表露的外在形式,同样在乎内在的心境与形态。「当我去欣赏一件艺术品,或者一个艺术行为的时候,其实需要抛开我们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或者被教育出来的那种所谓好与坏、丑与美的规范。我觉得一件艺术作品就是要带给人感受,其实好与不好,压迫与放松,都很视乎每个人的审美或者在美学上可以接受的角度。」
这是一种“美学悖论”(Aesthetics Paradox),一种从事物存在的方式上升为哲学概念继而与美学合流成为悖论美学,即矛盾冲突美学。界限打破了,壁垒消失了,不论任何形式的美都变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不苛求完美,而去拥抱更为轻松和鲜活的生命。
「我做每一件事,只有一個出發點,就是『從人出發』」
在他的审美定义中包含着丰富的生命力,无论是音乐演艺事业、他的个人生活与兴趣、或是经营的餐厅与婚纱店,他都特别看重「人」和「情」。他也坦言「其实我做每一件事,无论唱片也好、演唱会也好、餐厅也好,甚至最近的婚纱店也好,我都只有一个出发点,就是『从人出发』」轩仔说。
他以 JUNON 餐廳為例,「谈利润,它比起一般茶餐厅还要低,可是我就是觉得香港需要一间这样的餐厅。因为我们希望通过表演,让所有食客多了互动,能够带动局促的香港人,再次唤起更多的思考,就算私人得如每对情侣间的沟通,也值得思考。」听起来虽然有点老生常谈,但轩仔也不禁叹息一句:「虽然我很喜欢科技,但我们总不能被科技吞噬,人性本身或我们生活上应该要有、较为 organic 的沟通。」
其实张敬轩除了是一名音乐人、表演者,说他是「保育大使」也不为过。过去几年,他住过摩星岭三级历史建筑「福利别墅」(Felix Villas),与香港大学联手保育;随后又搬进同样建于20年代、由香港大学拥有的玫瑰村华美府邸(Old Alberose);他也接手了全港最具规模及历史地位的专业录音室 Avon;早前斥资重现六十年代的仙后旋转餐厅;近年投资拥有150年历史的婚纱品牌 Sennet Frères⋯⋯这些统统都是歌手以外的心血。
He chose to move into the Old Alberose mansion, not only because of his love for history and culture, but also because for a long time, he even wished he had a time machine to go back to the era of Old Alberose. “I really want to see that family, see the owner, and understand how people in that era lived – an era without modern infrastructure or communication. What kind of life could I have lived back then?” Xuanzi shared. 他选择搬进Old Alberose大宅,除了对历史、文化感到热爱,有好一段时间,他甚至好想有一部时光机可以回到Old Alberose的那个时代。「我好想看看那一家人、看看屋主,了解一下那个时代的人们是过着怎样的生活——一个没有现代基建、通讯的时代,当我身处在当时又到底可以怎样生活?」轩仔分享道。
因为在他心中目,美学最迷人的地方是人,有人才有美。
「香港人和這個城市是很有聯繫,是同呼同吸。」
眼前这位字正腔圆的绅士,原生地其实是毗邻的广州。选择在香港扎根二十年,当然,音乐事业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但原来当初作出这个决定,背后都经历过一些挣扎,花了一段时间来考虑。
因为对于居住的地方他讲求的是经历和感受,他看重的是一个城市的生命力。
在选择一个城市去生活的美学上,我通常会选择一些有历史、有文化背景的城市。我不喜欢一些新市镇,例如一些很人为、纯粹为了商业因素去雕琢出来的建筑物;很便利的交通、四通八达的商场等。作为一个城市人,这些设备当然让生活上方便很多,但作为一个我自己的城市,我会喜欢那个城市会有多些城市背景。
20年的奋斗,同时换来的是20年的思考:“因此,那段时间我都在想:‘我是否要留在香港,去作为自己生活的基地呢?定还是其他城市?’”而最终的结论是,他喜欢香港,20年前如是,现在也如是。
軒仔深知自己是位再典型不過的水瓶座,矛盾是天性,但當這天性從這座小城呈現過來時,卻幻化成珍貴的特性。
“看着香港,我觉得很像一个人,一个有过去的人。它有着传统华人的家庭观念、道德观念等,但同时它又很开放,然后又突然间变得很保守,很矛盾。而我是水瓶座,所以我觉得这一点我们很相似。”他直言,香港与自己家乡广州的确有很多相同之处,文化、历史背景、环境色彩等,但香港最令他感受最深的是,这里充满着无比震撼的脉脉。
「因为香港人和这个城市就是很有联系,是同呼同吸的。那阵子大家开心或者环境是好的,就算去到哪儿,哪怕是走进街角的便利店,都会觉得人们的外貌面容是好一点;但当那阵子气氛是差劣,或者大家不太开心,那段时间你便会感受到整座城市的呼吸是不相同的。」
虽然香港称不上是「地大脉脖」,而若非真正在香港生活过,也难以感受到这片寸金尺土的核心尽是千丝万缕的血脉跳动,就正如轩仔所说:「这样是一个城市 still alive 的体现,犹如在呼吸一样。」寻找美学的过程,美感与艺术往往被混为一谈,精砺的可能是纯熟的技艺,但忽略的却可能是生活经验,如何在生活里体验美的价值。而以上的那一种,不单是轩仔也是大家所熟悉的香港美学。
「人的審美是會變,當自己改變時,它便會變成一種有溫度的審美。」
对于轩仔来说,美的探究不应是单纯地讲求美感的精准,抑或美术上的技巧,尤其是对于包罗万象的世界有着灵敏过人的触觉的那一种人而言,审美的过程和效用才是关键。这一种追求,大概可从轩仔的收藏习惯中可见:“我的收藏与我的美学,本身是有直接关系。因为,我觉得我是很需要去吸收有关美学的东西。”
无论是音乐上的成就,还是家中的装潢摆设,其实也直接地反映了轩仔对于标准的追求,在说的不单是对别人的谨慎,而且更是一种对内里形成的严谨:“我是一个很喜欢钻研的人,所以当我初到香港时,由于自己很享受待在家中的感觉,所以家里的摆设我尤其花心思,慢慢学会了何为 Scandinavian、Victorian、Art Deco. 等等,久而久之,便了解到不同时代的人,其生活面貌会直接反映在他们的审美之上。”他续说:“当你慢慢愿意看多一点、感受一下,即使是一道木门还是天花上的石膏线,那份触感已经大有不同。所以我觉得由审美开始,自己去改变的时候,它慢慢会变成一种有温度的审美,由一种好纯粹嘅生活上嘅需要,逐渐在我身上产生作用,让我开始学会紧张自己、着紧自己。”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经历,确实与普世认为的美学、艺术等概念形成了相当明显的落差,但这种审美的发展,在过程中却是牢牢地紧扣着每一个清晨与晚霞,逐步地融入到生活当中,被赋予实在的意义,而这也是軒仔一直所向往的审美价值。
「我和審美是共生的。」
軒仔熱愛一切舊人舊事,不論是歌曲 MV、Old Alberose 裡的陳設,還是對於這個小城的好奇心,你總會感受到「時代感」一詞在他的身上有著強烈的揮發,影響著他的品味、風格以至他的視野。「從前我覺得時代感不是很重要的元素,最近我覺得是。作為一個現代人,好玩的地方就是去擁抱每一個當下,我覺得那個時代就算再短暫也好,可是它都可以是很令人回味的。」
那么轩仔觉得自己是一个念旧还是怀旧的人呢?
“其实,我自己也分不清。我觉得自己应该是个怀旧的人吧。”
軒仔直言自己隨身的科技產品都習慣用上較為先進的,但生活的地方卻完全是個四十年代的環境,沒有電視機、每顆燈泡還是「鎢絲膽」等。這樣地遊走在嶄新與古舊的時代氣氛中,軒仔認為令他比起別人多了一面性格,為他在審美上提供了多一個選項的視野,以至想法及思考。可是,品味的煉成都是痛苦的;甚至更直接的說:「我的品味是交學費交出來的。」即使像他般僅慎的收藏家,審美能夠達至如此程度,過程中不乏碰壁的經驗,「入手那刻會覺得自己很喜歡,但收藏了一段時間才知道是贋品。」軒仔坦言自己是個奇怪人,即使喜歡探索或鑽研新事物,但來來回回之後,始終都是古舊東西才得到他的芳心。
然而,人无法永远停留在原地,社会在不断进步,軒仔认为无论是新事物还是古董珍藏,保持对不同事物的好奇心,寻找新鲜感才是关键。
「審美,對自己嚴格便足夠,別要求別人與自己看的東西一樣,那會有趣很多。」
镜头前形象多变的张敬轩,除了古典优雅的一面,大家对他古灵精怪、恶搞的一面相信也非常深刻。”遮遮的灾难早餐”,”火龙果”,”倪黄昏”等曾为大家带来多少欢笑与茶余饭后的话题,轩仔分享当初有这些搞笑想法皆因出自解闷心态。”我朋友又不多,所以我的生活就需要自己找快乐,透过生活小事来幽自己一默,我又不是刻意要去制造什么话题。其实我很简单,看到人开心,觉得就足够了。至于丑化自己,我真的没有这样想。”唯一最意想不到的是,那阵子的搞笑耍乐却流失了好一批忠实歌迷,轩仔分享说。
既然别人眼中这些自我丑化行为,会否有违他的美学形象呢?
“其实美与不美,真的与别人的眼光没有关系。”軒仔分享他身边有不少人总是有着怪异的习惯及审美眼光,但从他的角度而见,那些人却生活得相当快乐、安心。既然不干犯到别人,又何需活在别人的框架之下呢。这大概就是軒仔对于审美最大的感受。“所以我觉得,审美,对自己严格便足够,别要求别人与自己看的东西一样,那会有趣很多。假如你不以别人作参考、标准,其实自己会开心更多。”
然而,要踏上“非专业喜剧明星”的道路一点都不容易,尤其当你真心想给观众带来欢笑的时候,首先自己也要乐在其中。“不知为何,自己在近年间突然失去了那种 playful 的心态。要自己逗自己笑是很困难的,一定要发自内心”,軒仔续说:“但我知道,自己仍然很喜欢开心的感觉,心底里还是那个‘mean 吓 mean 吓’的张敬軒。但是,现在就是过了那个时间。”
生活在璀璨绚丽的演艺世界,试问又有哪一位能直接认定是注定的命运?没有人天生就是娱乐家,这个说法却从轩仔的自白开始,被合理地解构。
“我的快乐,有一部分是来自别人的快乐而来,所以我才让自己从事这行业。”軒仔分享直至现在,他还是经常认为自己不具备做幕前的条件,”我 EQ 又低、又不是那种万人迷的男孩子、又懒惰。”但正因为从小受到家中的教育、信仰所影响,他对于自己的事业有着这样的理解:”我觉得当一个歌手或者娱乐家,假如没有一种使命感的话——我只不过是个普通人,但我可以在香港入行多年后,成为有过那么多作品、观众的歌手,我绝不觉得是因为『条命生得好』,而是注定你的声线或者你做的事情,就是要为别人带来一些娱乐和快慰。”
对于自己肩负着如此使命,轩仔一直在事业、生活上,抱着感恩及力求感动人心的态度往前走,为的就是要在与上帝见面之前,交出一份可观的成绩单。
而他的成绩,当然大家有目共睹,而且不容置疑。
「因為審美,對於我來說是一種 dignity。」
去建立属于自己的生活美学,的而且确,不一定所以决定眼前所有的一事一物,但是,审美当中最讲求的就是如何以美感的态度或眼光,去对待面临的人、事、遭遇。
He quoted the lyrics of “Youth Inn” and said: “Just like the song says, no matter who Jiajia is, who Fangfang is, or even if they are our idols, when they age beautifully, there is actually a kind of aesthetics in it.” Probably as performers, unconsciously there is a thought of ‘I want to always remember his or her best moments.’ “Therefore, I recently told my colleagues: ‘We should retire in our 40s, and then never be seen by everyone again,’ just like when Yamaguchi Baihui did back then, so elegant.” Of course, Xuanzi was just talking, and at this stage, he is still very enthusiastic about his current performing career.
但他承认张敬轩绝对是一个爱美的人。他甚至这样形容:“张敬轩与审美这回事,从来都是共生的。我就是那种就算落得如此下场,就算去到最潦倒、沦落到拾荒的情况,我都要尽我所能令自己满意生活环境。因为审美,对于我这种性格的人来说,是一种dignity。”
无论是作为歌手还是古董收藏家,介绍张敬轩,你不难发现他与审美有着微妙的关系,但试图与他对谈,你会慢慢发现那些美感经验的积累,开创了终身受用的生活智慧,久而久之更培养出生命力,给美赋予了另一层次的意义。哪怕走到人生的最后一天,他还是会自豪地对你说:“是的,到最后就算死也要死得漂亮。”
一生来去匆匆,生活美学靠着美感经验的日常累积而编成,美感经验则讲求思想与行动模式的实践。站于艺术与美感的定型框架,尝试拆开两者其实是一种解放,让艺术可以扩展至无尽边界,不为审美疲劳而耽误;相反,让美感释放进一步靠近生活,生命次第的品质也能有所提升。世界之大,何以洞察到美的存在、拥抱美的价值?经过这次与轩仔的对谈,大概你会明了:「一切从人、从自己出发」。
审美,更应是我们选择观看事物的一种态度或眼光。
–
Producer: Vicky Wai
Photography: Rex Tsui
Videography: Andy Lee, Napoleon Lee & Yanice Lee
Styling: Vicky Wai
Make up: Cyrus Lee
Hair: Ritz Lam
Video Editor: Andy Lee
Editor: Carson Lin
Designer: Tanna Cheng
Wardrobe: Guc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