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流行文化一直深受西方思潮影響,過往數十年間,我們可見本地在影、音、視方面都呈現出別樹一幟的文化氣息,並持續影響至今。近日,香港文化博物館策劃了全新常設展覽「瞧潮香港 60 +」,展出超過 1,000 件展品,聚焦二次大戰後至 2000 年代初香港流行音樂、電影、電視和電台廣播節目的發展,一展帶領市民深入認識香港流行文化的種種演變。
由於二戰引起北方的文藝人士南移,當時他們將嶺南文化引進香港,推動香港流行文化的發展。50、60 年代起,當時年長一輩人士熱愛國語歌舞片。而另一邊廂,在香港土生土長的香港年輕一代則更追捧西方文化,英語歌曲與「夾 band 」成為年輕人的時尚。在中西文化交匯的時期,使得當時社會的人更追求發展自己獨有的文化,因而創作出不少貫通中西、創意無限的影視及音樂作品。
在電視尚未普及的時候,市民大多依靠電台接受資訊。除了用來聽新聞外,他們亦會收聽粵劇、廣播劇、及各類型音樂作為娛樂。其後「麗的呼聲有線」以及「香港商業電台」啟播,更帶動了收聽電台廣播的潮流,而電台的音樂節目更是當時樂壇潮流的指標。在展覽中,觀眾可見每一代收音機的特色與演變。
提起香港的潮流文化,香港電影的輝煌成就更是功不可沒。香港電影吸收東西南北的文化精粹,題材多元新穎,不但受到本地觀眾歡迎,出色的製作更使香港電影能躍上國際舞台,讓其他地區人士對香港文化刮目相看。展覽展示多齣經典電影的海報,例如描述草根市民的《七十二家房客》、臥底題材的《無間道》、黑幫英雄片《英雄本色》等,讓人懷緬昔日的電影文化。
香港的流行音樂隨著不同年代更替而轉化甚大,從 50、60 年代蘊含粵曲風格的歌曲、70 年代由電台帶動的粵語流行曲、80 年代受影視媒體而發展的流行歌曲創作等,都盡顯不同時期的社會文化。及至 90 年代,社會富裕繁榮,市民更願意投放金錢支持本地音樂,香港流行音樂的發展進入高峰時期。展覽中可見當時著名歌手羅文的獎座、《獅子山下》歌詞手稿、黃家駒的木吉他、梅艷芳舞台服飾等展覽品。
自 1957 年創立有線電視台後,香港進入電視時代,數十年間創作了不少家傳戶曉的綜藝節目及電視劇集。我們可在展覽中看到 70 年代的座地式電視機、電視劇的黑膠唱片、影視週刊、熱門電視劇特刊等等,了解當時的電視節目潮流如何影響大眾的生活。
每個年代都有些流行的玩物,以前除了影音視的廣泛流行外,還有不少有趣刊物、潮流產品、以及棋子遊戲等。我們會看到 50、60 年代的兒童刊物《兒童樂園》、漫畫《 13 點》、《老夫子》、流行讀物《號外》、以及印有偶像明星照片的 YES! 卡等等,每一項展品都見證一代的文化浪潮。
每個年代都有時興的流行產物與文化,縱然昔日盛行的東西放在今天已是過時,但當中的文化意涵都是無價的。展覽帶領觀眾尋找香港過去的發展軌跡,讓大家在這些舊物中圖個一鱗半爪,一探昔日的多元文化。若你也希望在了解更多本地幾十年來的流行文化演變,萬勿錯過這個藏品豐富的展覽!
「瞧潮香港60+」展覽
時間:上午 10 時至下午 6 時(周一、三、五);午 10 時至下午 7 時(周末及公眾假期)
地點:沙田文林路1號香港文化博物館 1 樓常設展館
圖片來源及了解更多:香港文化博物館、政府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