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y Lo 盧慧敏|between a dream and a dream

在陽光明媚的下午,貝浩登(Perrotin)畫廊的光線穿透玻璃,輕柔地落在盧慧敏(Amy Lo)的臉龐上,任由一切光影在她身上流轉。這一刻,她像一面未經染色的玻璃 —— 清澈卻不單薄,折射出千萬種色彩;而穿上 ANTEPRIMA 與日本當代藝術家加藤泉(Izumi Kato)聯乘的 2025 秋冬系列的她,霎時之間,更呈現出兩位不同領域的創作者那重疊的色彩輪廓。
但她說,若要用一種顏色來代表自己,那會是透明。語氣中並沒有一絲猶豫,反而帶著一種篤定。
從模特兒、演員再到歌手,Amy 不斷置身於不同的舞台之上,承接着不同的光、做着各種被看見的角色,卻偏偏在眾多光彩炫目的顏色中挑選了「透明」 —— 一種彷似是無遮無掩,卻又似是被穿透、看不見的狀態。
當她正在學習如何「透明」,也不妨讓我們也一起參透那份屬於透明的魅力與輪廓。
【透視每個靈魂的色彩】
作為演員、歌手與模特兒,Amy 總是穿梭於不同角色之間 —— 從短劇《Kai Pop》的「Amy」、電視劇《無限斜棟有限公司》的「陳家晞」到電影《得寵先生》的首個女主角的角色「鄧悅娜」,她都在不斷拆解身份的界限,呈現各種感情的酸澀、內心的悸動或成長的掙扎。
Amy 說,她能看見每個人身上所帶着的「色彩」,「好像有些人會自帶一種光環(Aura),而那種光環可能有人會覺得是能量(Energy),但於我,那就是一種顏色,甚至可能每天都會不同的,更似是一種狀態的代表。」

Traditionnelle 月相粉紅金腕錶 from Vacheron Constantin
所以 Amy 在揣摩角色時,也習慣會給每個角色分類其獨特的香味和顏色,例如《得寵先生》裡的鄧悅娜,是橙色的。「其實也說不上甚麼原因,只是個人很純粹的感受,而這也是創作最好玩之處 —— 你並不需要特定賦予它什麼意思和原因,反而是別人看到、他們會有什麼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要了解一個人或角色,絕並不容易,尤其是要在那些想像過的、或從沒想像過的人生中尋找自己的靈魂,忽然想到加藤泉所創作的那些「泛人形」生物 —— 在看起來怪誕且詭譎的輪廓上,總帶着一雙誇張、瞪大的雙目,彷彿在凝視着人們內心最隱秘的靈魂,充滿着純真又神秘、真實且幻象之感。
對於靈魂摸索,她也有自己的一套方式。「我會在 Instagram 上找到相關的人,然後直接 DM (私訊)他們說自己為角色在做 study(進行研究),基本上大家都會為此開綠燈。」

這樣「拿正牌」的交流和近距離的觀察,使她能夠捕捉到角色真實的靈魂碎片和細節,於她,亦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因為受訪者很清楚自己在做的事情和責任,也可以直接觀察到他們的微表情,了解他們所在意、緊張的事情。」談及此,她以《得寵先生》中在狗場工作的社工角色「鄧悅娜」為例。起初,她以為社工們會因為看到狗的遭遇而感到悲傷,但實際上社工卻忙於狗場的日常運作,根本沒有時間去感受情緒。
這種認知差異,不僅讓她調整了對角色的理解,也使「鄧悅娜」能更貼近現實、理性、高效,而非僅僅情感外露的表象。她更笑言,「鄧悅娜」把自己的 F 人(感性人格)個性,偶爾也變得多一點點 T 人(理性思考型人格)。「我覺得是好事,彷似是按了一下按鈕後,把自己 Switch 到不同的狀態,感知也好、理性也好,我也很喜歡。」

Traditionnelle 月相粉紅金腕錶 from Vacheron Constantin
「因為我相信,人是很立體的。你或許擁有極具才華的一面,也會有很笨拙的一面;有強項,也會有弱項 ⋯⋯ 我覺得這正正是大家喜歡看及發掘一個人或角色的原因。」Amy 說。
【活得透徹、自在】
「當每個人看完一部電影、離開戲院時,感受都會有所不同,所以我覺得不需要把所有事情都刻板或明白地寫出來,而是應該留有空間,讓人去感受、呼吸、思考。」

講到表演,Amy 也不自覺地端起認真的神情和姿態緩緩道。她說自己最重視的,正是一個人的「反應」:「當不同的人聽到同一個問題或說話時,他們的反應都會不同,或是迅速、或是稍顯遲緩?又或者會直接表達想法,還是有所保留?每個反應背後亦會摻雜不同的東西,需要由我去自行想像、補充,就算大家未必看得到這部份,但這不可或缺,是令角色變得鮮活、充滿生命力之法。」
而在數位時代,令大家的反應也變得透明。「現在大家都會透過 Instagram 或各種社交媒體直接回覆我,我也發現有些人除了關注故事本身,還會留意到我演繹的小動作或小習慣。對我來說,藝術或任何作品都應該做到這一點,或者說,我希望能達到這樣的效果。」
「例如某個角色可能是想成為一個好人,但有些觀眾卻能感受到其不同面向,如內在的痛苦或掙扎,我認為這些感受不需要特別去解釋,而這些直接的情感和體會,都是大家可以帶走的東西。」

所以她也坦言,雖然公眾所熟知的 Amy 多是電影、電視中的角色,但在各種身份中,音樂創作才是最能展現她的元素。「因為始終電影、電視的規模很大,當中所參與的人有很多,而相對上,一首歌能參與的人會比較少,所以可以參與、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覺的空間確實是更多的。」
而對於創作,Amy 更是以「貪心」來容自己:「音樂本身就沒有邊界,而我想試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 —— 快的慢的,吵鬧的安靜的,溫柔的大力的 ⋯⋯ 就像畫畫一樣,有很多不同的顏料、線條,但組合出來的效果有很多,所以我甚麼都想試!」
【透亮的自我】
甚麼都想試?在說這句話時,讓看似乖巧的她,閃爍著不安分的靈動光芒。
她承認自己很喜歡做些荒誕的事,只是一直保持低調。當被問及人生中最荒誕的事,她不假思索地回答:「入了這行!永遠都搔爆頭,不知道自己為何會入了這一行,連親友都疑惑。」接着又補充:「我也找不到自己適合這行的位置,但我偏偏又覺得為什麼不行呢?難道不可以嗎?所以,我覺得這緣份實在是很美好。」

Overseas 石英粉紅金腕錶 from Vacheron Constantin
而在職涯之外,她也分享了一個小故事:「有一次很早下班,但當時的我其實已經工作了一整天,整個人都準備要「關機」了。然而在回家路上,因那時住的地方很近海,於是我便衝動地跑去海邊,把衣服全脫了跳進海裡,游了大概十分鐘才上岸回家。結果妝全都花了,還被鄰居看到。」說畢,她還反問現場的工作人員,是否覺得荒誕,只是尚未等到大家的回應,她又立刻表示,「但說真的,我很希望自己還能有那樣的勇氣再做一次。」

Overseas 石英粉紅金腕錶 from Vacheron Constantin
對她來說,荒誕並非負面、也不是失序,而是能暫時放下乖巧、理智的框架所得到的解放。「長大後就覺得別總是想得太多,也可以放膽一點,去多做好玩或不同的事。但有趣的是,有時當你覺得自己很 ALIVE 的時候,別人可能會覺得你很奇怪,甚至有點瘋狂,但我希望大家不要被這些看法束縛 —— 想跳舞就跳舞,想唱歌就唱歌,只要注意安全、不影響到他人就好!(笑)」
「如果太乖,哪有好玩的?」Amy 俏皮地總結道。
【透明的勇敢】
勇敢和荒誕一點,反倒是真誠的姿態。
「我覺得不要試圖去計算結果,就是很純粹地去感受過程,因為計算的時候,它就已經不透明、變得混濁了。」Amy 認真道,「正如我所看到的每個人,本來都應該是透明的,只是因為各自的經歷、成長背景或故事,才令人會慢慢變出顏色。」

或許正是因為接觸過「顏色」,才更明白顏色之不同,所以保持透明,成了她心中最理想的狀態:「因為透明有很多可能性,擁有很多變化、也可以產生影響。要是我身邊站的人是藍色的話,我便能夠反射且有同理心地,去感受對方所感受的東西,這件事是我很想做到的。」
她相信,只有保持透明,生命才得以折射出最真切的光。所以,她選擇不被定義、保持流動,成為那個能接住一切事物的容器;而「透明」之道,並不是無色、缺乏個性,而是包容萬象;也不是消失自我,而是允許自己保持包容性和最純粹的姿態存在。

如同加藤泉善用自然元素(如木、石)融入自己獨特的視角,Amy 也希望能夠在創作中保持這種透明與包容:「他曾說過,只要自己的作品能在某個人的某段故事裡停留片刻,就已經足夠了,而我也希望自己的作品也能如是。」
Photography: Lean Lui asssited by Shirley Yang
Styling: Mimi Kong assisted by Yoanah Chan
Videographer: Alvin Kong, Matt
Video edit: Alvin Kong
Interview: Louyi Wong
Makeup: Jenny Shih
Hair: Cooney Lai
Wardrobes: Anteprima
Watches: Vacheron Constantin
Camera Support: Leica (shot on Leica SL3)
Special thanks Perrotin for the wonderful lo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