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機械有了「情緒」、亦會「疲憊」?《難自禁》的無聲角力更獲 300 萬的播放量,現今首登大館

當一台工業機械手臂日復一日地挽留着不斷流散的紅色液體,它那徒勞無功的重複動作,是否映照着我們現代生活中某種無可避免的存在困境?大館當代美術館最新展覽「保持在線:2008 年後的藝術與中國」的首章「保持在線:雲中遊蕩」(2025 年 9 月 26 日至 2026 年 1 月 4 日)中,中國藝術組合孫原與彭禹的經典裝置《難自禁》首度亮相香港,這件曾在 2019 年威尼斯雙年展上引起轟動的作品,透過冰冷的機械與如血般的液體,構築了一個關於控制與被控制的深刻寓言。
孫原、彭禹 X KUKA 機器人公司
《難自禁(can’t help myself)》
《難自禁》(2016–2019)
工業用機器人、不銹鋼和橡膠、纖維素醚彩色水劑、附視覺識別感測器的懸吊燈架、鋁框鑲嵌的亞 加力牆
700 × 700 × 500 厘米
孫原與彭禹被譽為中國當代藝術領域中最重要的組合之一,二人分別於 1995 年和 1998 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從 2000 年開始合作至今,現居北京工作、生活。他們曾獲「CCAA 青年藝術獎」與「瑞信 2010 今日藝術獎」,作品曾多次參加威尼斯雙年展、英國利物浦雙年展等國際性展覽,並在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Guggenheim Museum )、澳大利亞國家美術館等國際前沿藝術機構展出。
作為中國當代藝術中最早運用科技技術、機械及電子控制進行藝術創作的藝術家,他們的創作總是洞察並展現隱藏在物質本體與社會形態中的矛盾關係,通過材料的本質特性構建獨立的作品體系,讓觀眾在震撼的視覺體驗中思考社會關係與物質相互制約的複雜性。
2016 年,《難自禁(can’t help myself)》就在紐約 Guggenheim Museum 的展覽「Tales of Our Time」中展出;隨後作為特邀項目,再於 2019 年威尼斯雙年展中展出,並迅速成為了當屆雙年展最受矚目的裝置作品;而今次在大館,是首度於亞洲登場。《難自禁》 採用了先進的程式和視覺識別系統,作品如同一頭活力充沛的動物,揮舞着橡膠刮刀的黑色手臂,不斷調撥着地面黏稠的深紅色液體。
機器的困獸之舞

一個巨大的玻璃展示箱內,一台工業機器人不斷地清理着地面上擴散的深紅色液體,將它們掃回指定區域。起初,機器人動作精準、充滿活力,但隨着液體不斷流散,它的動作漸漸變得疲憊,最終疲於奔命,宣告「死亡」。觀眾站在玻璃外,目睹這場機械與液體之間無聲的角力,彷彿在觀看一齣現代寓言。
在空間的一角擺放了一台電腦,當中可見玻璃櫃內有四個鏡頭,而事實上,機械臂被預設了 32 種動作,展現從爽快到絕望掙扎的轉變,甚至會發出如同哀嚎的聲音,使其仿若一個真正被囚禁的生命體。隨時間推移,其動作逐漸緩慢,充滿戲劇張力。然而,機械臂偶爾也會作出一些看似玩鬧的行為,例如在紅色液體中上畫出圓圈,又悄悄地把它抹掉。
這件作品在社交媒體上的傳播速度驚人,上線後短短數日便創下超過 300 萬的播放量,引發了對人工智能、勞動價值以及控制慾等多重議題的討論。
生命的隱喻

機械臂不僅無法完全清理「血印」,更會在清理現場時不小心地潑弄在空間的牆上和玻璃上,看起來更似是機器臂努力揮灑的血汗。
每當機械臂偶然會揮舞着鏟子末端的手臂,轉圈、高舉到半空中,既似跳起了瘋狂的舞蹈,亦似展現了「崩潰」的一面,過後還是安份守己地繼續清理。我們是否也如同那台機器,面對生活,只能悄然無力,卻又無法對抗?每當清晨起,又會收起情緒、回到自己的崗位,繼續為生存拼搏。
三面玻璃,使觀眾能從多角度觀看機械臂冰冷的運動聲音與紅色液體的「對峙」,營造出既神秘、壓迫又不安的氛圍,令人迷失 —— 既可以被理解為對人類控制慾的反思,也可以被視為對勞動異化的批判,甚至可以被解讀為生命本身無法擺脫的困境,嘗試挑戰、控制着本質上無法完全掌控的生活?
在「保持在線:2008 年後的藝術與中國」這一展覽脈絡中,《難自禁》不僅是一件獨立的藝術品,更是中國藝術家如何回應數位時代、全球化與人工智能等當代議題的重要案例。當機器最終被液體「征服」,它是否也在暗示技術的侷限性?在人工智能迅速發展的今天,這一提問顯得尤為及時與深刻。
「保持在線:雲中遊蕩」
除了《難自禁》之外,同場還匯聚超過 35 個活躍於中國及國際舞台的藝術單位,精選他們創新而別樹一幟的藝術實踐, 反映互聯網、社交媒體平台和數碼科技全面融入日常生活的狀態。展覽中設有八個主題單元,分類展出約 50 件作品(包括三件委約作品),呈現藝術家對迫切現實議題的探索,包括:資訊泡沫、人工智能、互聯網建構的線上與線下社群,以及數碼科技應用對人類勞動本質的影響,帶領觀眾反思在數碼與現實密不可分的世界裏,如何跨越不同界限,重新連結,繼續「保持在線」。
焦點展品如:陸揚、邵純和張移北將在首章展覽中呈獻大館當代美術館委約的作品 —— 陸揚的線上遊戲《器世界騎士 太空對戰》(2022/2025)讓玩家在幻想世界中馳騁。邵純的全新裝置《蜜珠》(2025),以地面影像投影,結合旋轉懸垂的元素,觸碰性別議題。張移北則在展廳地面的排氣口上,設置形似蘑菇與花朵的新作《清晰,金黃,呼喚著》(2025)。另外,黃炳取材自現實生活,發展成黑色幽默的彩色動畫《親,需要服務嗎?》(2018),反映香港長者面對長期房屋供應短缺及社會高齡化日益加劇的處境,捕捉了數碼經濟的無情步伐和跨代共居的緊張關係。
賽馬會藝方大堂播放著苗穎的《局域網情詩.gif》(2016),以一組六面熒幕迎接觀眾。作品中動態立體藝術字,呼應中國互聯網風靡一時的典型設計風格,反映特殊的通俗審美趣味。網上流傳的拙趣情詩,來回游移在被屏蔽的境外網站和社交媒體頁面上,像 Google、維基百科、Twitter、Facebook、 YouTube 等。還有在 2015 年的情人節,李爽身披寫著「和我結婚,拿中國國籍」的巨大招牌,在雪中的紐約時代廣場行 走了六個小時,期間遇到路人的各種回應,揭露世界各地移民群體普遍面對的種族偏見和基本人權等議題。
此展覽以「保持在線:雲中遊蕩」揭開序幕,及後將由「保持在線:全球供應」(2026 年 2 月 27 日至 2026 年 5 月 31 日)緊接其後,本系列展覽分別通過數碼科技及製造產業鏈的視角,勾勒當今多元的藝術實踐。然而,兩場展覽期間將舉辦一系列跨領域活動,如:錄像作品放映、策展團隊分享會、學習與參與節目,以及與亞洲藝術文獻庫合作的同名書籍發佈。
「保持在線:雲中遊蕩」
日期:2025 年 9 月 26 日 – 2026 年 1 月 4 日
時間:星期二至日 |11am – 7pm
地點:大館賽馬會藝方三層展廳及 F 倉展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