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三」一直是藝術與文化中的魔幻數字 —— 三位一體、三一律、三段論、三原色、三部曲。而近日在大坑的 otherthings by THE SHOPHOUSE @theshophouseotherthings 、這座 1890 年代的客家建築中,三位香港藝術家亦把這個古老的數位概念作全新的詮釋。
知名演員兼陶藝家林嘉欣 Karena Lam @karenalamkayan @ceramicsbykarenalam、視覺藝術家韓幸霖 Hilarie Hon @hilariehon、音樂家江逸天 Olivier Cong @oliviercong 跨界合作展現「三位一體」,不僅是他們的跨媒介對話,更創造出一個令人屏息的多感官體驗,讓觀者在陶土、畫布和音符的交織中尋找那轉瞬即逝的平衡點。
「三的法則」(The Rule of Three):
林嘉欣 —— 與陶土的對話成為物質詩篇

甫踏入 THE SHOPHOUSE,便會先被門口的天井奪去眼球。這座 1890 年代的客家建築,佈局和設計上極具典型客家圍屋特色,門廊有一個天井空間,跨過後便是中堂之會客及禮儀用的大廳,更分為上、下兩層的空間,上層則是樓閣寢室,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中軸性、向心性及等級性等原則和制度。
然而,這亦吸引了 Karena 的目光 —— 當她第一次踏入這空間、看到天井時,便已令她萌生了製作圖騰樹的念頭,尤其是聯想到自己隨著成長,逐漸發覺「自由」似乎離自己越來越遠的感受。「當有了孩子、有了車、有了生活的責任,你就會想盡力去維持它,可能要放棄一些自由;而在圖騰樹上的公仔臉孔都是向上望,表達了它們很渴望自由、有着想衝破天井的想法。」

看着一個個陶瓷堆疊而上的圖騰樹,近兩、三米高,確是費了不少功夫,亦是 Karena 的一大挑戰。
她說,受 Studio 內的燒陶設備窯爐所限,所以過去從未製作過如此龐大的陶瓷,也特意向陶藝老師請教,不過創作當中仍遇到許多難以控制的因素。「由於體積龐大,其失敗率相對更高。香港潮濕的氣候使材料常常無法完全乾透,導致在燒製過程中容易爆裂,畢竟作品越大,結構反而越脆弱。為了完成最終的六件成品,我反覆嘗試,過程格外耗時且充滿不確定性,是一項需要極大耐心與細心的挑戰。」

Karena 說,雖然一直手握着創作圖紙,但當真正地看到圖騰樹後,也覺得份外感動。更冒險的是,這圖騰樹是在展覽前一天才請師傅幫忙運到 THE SHOPHOUSE,再把陶瓷與中間的支撐部份組裝、逐一疊上。
「其實很冒險,幸好都順利完成!」Karena 笑着道。
「三的法則」(The Rule of Three):
韓幸霖 —— 用色彩闡述內心風景的異托邦
Karena 的陶藝創作,宛如與大地的私密對談;而本地藝術家 Hilarie 的畫布則如同另一維度的異托邦,與 Karena 的大地連結呼應;那些彷彿在荒誕世界中獨行的旅人形象,與 Karena陶藝中的沉靜形成鮮明對比,卻又在某種奇妙的頻率上達成和諧。

展覽中可見,Hilarie 的作品都極具個人色彩,尤其以大膽和強烈對比的色彩,描繪充滿着詼諧的衝突和掙扎的內心世界,種種場景都會讓人聯想起噩夢中的疏離和無助感。
事實上,這位 1994 年生於香港的藝術家,早在 2016 年便已獲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所頒發的 AVA Keeper of Studies Collection Award,證明其實力非凡;而她也曾舉辦過個人展覽,包括:「日光絮語」(安全口畫廊,2023)、「每日太陽恆常消失」(安全口畫廊,2018)等,也曾參與聯展,包括「烏鬼」(臺北當代藝術館,2019)、「九承九」(1a 空間,2017)等。

為此,Hilarie 亦分享到是次的合作緣起 —— 全因策展人 Alex 在她的工作室中看到一幅人像畫而聯想起 Karena,便互相作介紹。沒想到,二人一拍即合,而 Karena 再推薦和邀請音樂家 Olivier 的加入,三人遂以成行。所以,作品都是三人自去年九月便開始籌備。就連 Karena 也感慨道,這次的限定合作展覽,成了她難忘的一次,因為她亦從未如此花時間地互動和溝通,甚至是自構思起,他們仨已在 Whatsapp 開了一個群組,日常地分享自己的創作點滴。

當談到是次最花心力之作,Hilarie 則表示是門口所擺放的三拼畫,並解釋:「在我們合作的過程中,都希望能保持彼此很誠實的狀態去做本身所做的事,同時又要找到雙方契合的共通點,所以反覆討論後,才逐漸確定作品的顏色和質感等,是最終巧妙地融合而成之作。」Karena 更為此補充,三拼畫之所以會擺放於門口的位置,亦是在呼應這客家舊建築的大門設計,實在用心。
「三的法則」(The Rule of Three):
江逸天 —— 聲音作為空間與時間的編織者
作為三位一體中的聽覺元素,Olivier 的音樂創作正是負責將二人的視覺、觸覺的元素融入聲波中。

Olivier 說,為了是次展覽,他量身打造了一系列聲音作品 —— 以「虛構民俗」為語境,用城市或民謠式的吟唱與呢喃,回應 Karena 的月亮罐,並以無形的聲響群體與 Hilarie 畫作中的孤獨旅人對話。
這位香港音樂家,自幼學習小提琴及鋼琴,曲風獨特且滲透沉鬱氣息,廣受⺠謠、另類搖滾、當代古典及現代音樂等不同元素影響,亦是音樂品牌 Raven & The Sea Music 創辦人、自由空間樂團的音樂總監之一。自 2018 年初,他推出了首張個人專輯《A Ghost & His Paintings》更獲 iTunes 的肯定和支持,成為本地首位 Apple Music 矚目新人;2018 及 2019 年受香港芭蕾舞團和上海大劇院委約創作,並曾任中英劇團《人生原是一首辛歌》聯合音樂總監,也曾為導演田壯壯的電影譜曲,其後也曾舉辦過個人音樂會「Through The Window I See No Star」、「I am afraid of」,以及發表《A Prelude for the Future》聲音裝置藝術等。

這次,他的作品巧妙所在,正是他把播放器放在空間內的不同角落:或是要你帶上耳機仔細聆聽,或是藏在了 Karena 的月亮罐內,讓你看不見。
Olivier 分享,其實陶罐的不同厚度、或播放器擺放在陶罐內的不同位置,都會形成不一樣的聲音效果。所以當你靜心感受,可聽到他的聲音作品,如同為展覽空間編織出第三維度,在聲響與靜默之間創造出一種張力,讓整個展覽如呼吸般脈動。

「我的創作主要是參考了兩位藝術家的作品,並以此作為直接的靈感來源。所以,我選取了一個香港的民謠故事、一個關於鱷魚的故事,進行創作。而當中我最喜歡的作品,是在二層空間中對 Hilarie 那幅畫作的回應。我為此創作了一首歌,去表達那種孤寂的情感,讓觀眾能感受到其中的氛圍。」Olivier 說。
三個人、三種元素、「三」的意義
當林嘉欣的陶藝邀請觸覺、韓幸霖的畫作挑戰視覺、江逸天的音樂則喚醒聽覺,三種感官體驗交織成一場完整的藝術饗宴。「三的法則」不僅是三位藝術家的作品展示,更是一次關於平衡、對立與和解的集體探索實驗,邀請觀眾進入一個充滿張力與和諧並存的感官空間。
最後,三人更特別與 @ZTYLEZHK 讀者分享是次展覽與合作的心得,一同探索數字「三」在藝術中的深層意義,一起來看看吧!
「三的法則」(The Rule of Three)
法國五月藝術節 French May Art Fest
日期:2025 年 5 月 17 日 − 6 月 29 日(周二至周日開放)
時間:11:00 am – 7:00pm
地點:otherthings by THE SHOPHOUSE|銅鑼灣大坑 新春街 31 號
聯絡:5201 9555 / info@theshophouse.hk
(需事先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