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關鍵詞開始搜尋
June 28, 2021

「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開放線上導覽!被日本人形容為「美到無語」的大型藝術裝置展!

「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展覽自 2019 年在東京森美術館推出以來,引發了藝術界及媒體熱議,更在東京首站累積了約 60 萬觀展人次的佳績!這位超人氣的藝術家以線製作大型藝術裝置聞名,到底她的作品具有甚麼魅力,讓人人趨之若鶩?

今年 5 月,塩田千春的展覽巡迴至臺北市立美術館,把日本人氣展覽帶到台灣,因疫情而錯過 2 次海外展覽的本地藝術迷不用失望,因為臺灣北美館現正開放線上導覽,使得一眾無法親身觀展的人,也能通過臺北市立美術館APP一睹這個屬於塩田千春 25 年創作生涯以來最大型的回顧展。整個網上展覽包含繪畫、素描、錄像、裝置藝術等,以多元化的作品,帶領觀眾回溯塩田千春的美學及她生命中的每段美與痛。

塩田千春擅長用細膩的空間處理手法,去打造以線交織出來的大型藝術裝置,作品多圍繞著創作者的生命狀態,有關生與死、夢境與記憶等主題。塩田千春受到森美術館受邀辦展消息的翌日,得知癌症復發的噩耗。她回憶道:「光是活著已經耗盡全力了,在這狀態下進行創作,成為展覽的核心。」

《集聚——找尋目的地》

展覽不僅包羅藝術家從 5 歲的第一幅畫,更有與病魔抗衡的日子裏,那些被不安與恐懼籠罩之下的創作。作品從年輕時不斷探索自我,身處異鄉的徬徨,以至經歷流產、患癌的身體創傷,她都把種種情緒編織在那些鋪天蓋地的線網中。塩田千春認為有些情緒唯有通過創作才能表達出來,而她在別人看作品的過程中,自己也得到拯救。作品無聲,唯有具有相同經歷的人,才明白當中的深層的感情。

左:《無題》為塩田大學時期畫的最後一幅油畫;右:《蝶倚向日葵》是塩田5歲時畫的作品

塩田千春大學期間主修油畫,可後來她發現在平面世界中,無法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於是後來開始將創作重心轉移到裝置藝術上。孩提時候畫的《蝶倚向日葵》上簽著相反的署名,塩田在還沒學好寫字時,已經開始作畫。成大後,她意識到繪畫以外還有更大的世界,於是她在 1992 年落下最後一幅油畫《油畫》,便奔向更寬闊、真正屬於她的裝置藝術領域。

《成為畫》

過往曾有一段時間跟隨行為藝術之母 Marina Abramović 學習,繼而打開了以身體創作的大門。 在《成為畫》中,塩田千春曾將紅色瓷釉顏料潑往自己身上,這有別於一般顏料,瓷釉難洗且具腐蝕性。她皮膚灼傷,也需要剪掉部分頭髮,最後經過三個月後,才完全去除身體上的紅油。雖然身體受損,但她首次感受到身體與作品有深刻的連結與體悟。後來,她持續用身體創作了一段時間。

《去向何方?》
《不確定的旅程》

船在此次展覽中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對藝術家而言,船是追求理想、遠方的載體。《去向何方》為幾十艘懸浮在空中的白船,織網交錯而成的虛實結構象徵著介乎可見於不可見的維度,揭示出每個人對未知既嚮往又充滿恐懼的矛盾。而在《不確定的旅程》中,6 艘金屬船座落在展示空間,萬千條紅線從船中延綿向上,它們象徵血脈,線條相互交錯、纏繞,如同人與人之間的聯繫與牽絆。寓意人們在通往未知的路程中,都是命運的共同體。

《靜默中》

《靜默中》的靈感源於塩田在 9 歲時,經歷鄰居家發生火災。當時她看到門外放著一台曬焦的鋼琴,卻覺得比原來的鋼琴更具美感。 場地放著一些同樣曬焦的椅子,代表一場音樂會。滿天的黑線交織起來,就像是無聲的奏曲。對她來說,死亡不是終結,而是以一種無聲的姿態繼續留在宇宙中。

《外在化的身體》

在抗癌的藥物治療中,塩田感受到身體一點點碎掉。痛定思痛,她將疾病轉化為藝術的能量,創作了《外在化的身體》,展示身體崩解的切膚之痛。然而這般可怕的痛苦,都被她創作成美好的視覺藝術。她說:「我不想掩蓋癌症,我想通過它來製造藝術。」

塩田千春

「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這展覽遠超於普通的藝術展覽,它包含著生死、靈魂、記憶、創傷、追尋等生命議題。每人生命中總有些無以名狀的愛與疼痛,那些難被言說的情感都在千絲萬縷的線中得到解放。塩田將生命之重都化成一張具張力的網,治癒觀眾外,也治癒了自己。若想感受作品如何撼動靈魂,馬上下載臺北市立美術館APP,欣賞這次千載難逢的線上導覽吧!

圖片來源及了解更多:臺北市立美術館

Share This Article
No More Posts
[mc4wp_form 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