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食材變成藝術品,貼在牆上就能賣百萬,被吃掉、被偷掉反而更值錢?是意外還是實驗?

近年來,這些以蔬果為主角的藝術品不斷登上國際頭條,並不是因為它們的美學價值,而是因為它們的「遭遇」:被偷、被吃、被搶購。
從義大利藝術家 Maurizio Cattelan 膾炙人口的概念藝術作品《The Comedian》到近來的新加坡美術館「神秘消失的茄子」,這些看似平凡的蔬果,為何能在藝術世界引起如此大的騷動?又為何總是成為「意外」的主角?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既美味又充滿哲思的藝術蔬果盤。
《The Comedian》
被吃掉三次、登上蘇富比賣場的百萬美元香蕉

義大利藝術家 Maurizio Cattelan 的《The Comedian》是近年來最著名的食物藝術品,僅僅是一根用膠帶貼在牆上的普通香蕉,本來只是 Maurizio Cattelan 的忽發奇想之作,卻在 2019 年邁阿密巴塞爾藝術展亮相時立刻引爆輿論 —— 這件作品當時以 12 萬至 15 萬美元的天價售出,卻在展覽倒數第二天,被表演藝術家 David Datuna 當眾取下食用,聲稱這是一場名為《餓藝術家》的行為藝術。
更令人驚訝的是,這並非它唯一的「悲劇」—— 2023 年在首爾的李美術館,一名首爾的大學生 Noh Huyn-soo 辯稱當時因未吃早餐感到肚餓,又再次把香蕉拿下來吃掉,最後還把蕉皮貼在牆上「還原」;而今年在法國龐畢度藝術中心分館(Centre Pompidou-Metz)展出時,又再次被參觀者取下享用。
這些後續事件讓《The Comedian》的討論更加熱烈,二人皆聲稱其行為本身也是藝術表現;而藝術家本人亦對這些「襲擊」似乎毫不在意,甚至半開玩笑地表示失望,因為參觀者竟然沒有把香蕉皮和膠帶一起吃掉,更直言那也是藝術品的一部分。
而講到吃,更不得不提到中國加密貨幣企業家孫宇晨(Justin Sun),相比前者的「先吃後奏」,他則是選擇「買下來再吃」。去年,他以 620 萬美元在蘇富比(Sotheby’s)拍賣會上投得,成為拍賣史上最昂貴的生果;而在購入後,他立即招開記者會並當眾食用,更稱「這根香蕉比一般香蕉好吃」,再次成為大家的焦點所在。

此香蕉一夜成名,只是每次都逃不過「被吃掉」的命運。事實上,Maurizio Cattelan 正是以香蕉作為媒介,用作品質疑了藝術的定義和市場的運作,挑戰觀眾對於藝術品的認知和價值,並探討了藝術的價值、消費文化和當代藝術的荒謬性。
新加坡美術館的「神秘消失茄子」
參與式藝術的極致
日前,新加坡美術館的展覽「新加坡藝事:曲徑通幽」推出了一場引起廣泛討論的互動裝置藝術 —— 200 條真實茄子被擺放在展廳的不同角落,甚至沒有任何圍欄或警示標語。
這是出自新加坡當代藝術家 Suzann Victor 所創作的作品《靜物》,首次亮相 1992 年的新加坡馬林百列 Parkway Parade 購物廣場舉辦的展覽「身體場」(Body Fields)。當時,她在廣場的黑色外牆上插入了 100 條茄子,並藉此探討父權制度在社會中的持續影響 —— 當那些起初飽滿新鮮、筆直挺立的茄子,隨著時間推移逐漸枯萎腐爛,如同象徵著父權體系的逐步瓦解與崩壞。
果實被釘在牆上,任其腐爛,顯得無力;而茄子腐爛,就會被替換,毀滅、重生,循環往復,就像是對權力結構的陳述:威權男性氣質的象徵在眾目睽睽之下崩塌。只能緩慢等待,看磨損和權力消逝的代價。
這次,放在展覽公共走道展出,展期至 2030 年 4 月 2 日,而茄子亦會隨時間而變色腐爛、果皮起皺、果實變軟,屆時將會由博物館工作人員進行更換,周而復始。但開幕幾天後,館方便驚訝地發現這些茄子數量正在神秘減少,才在監控中發現許多參觀者在離場時,順手將茄子放入包中帶走之舉。
這「意外」發生過後便迅速登上各大媒體頭條,但更讓人意外的是,其實這正符合了藝術家的原意 —— 這是一件關於「取用與歸屬」的參與式藝術作品,旨在探討公共空間中物品的所有權與人們的道德判斷。因此,藝術家故意沒有提供任何說明,讓觀眾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成為作品的一部分。
當茄子被「偷走」時,參觀者實際上完成了作品的意義 —— 質疑界限、挑戰規則,並在行動中反思我們對價值與佔有的認知。許多「茄子竊賊」事後得知真相,主動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他們「偷」來的茄子照片,形成了一個虛擬的延伸展覽空間,亦進一步擴大了作品的影響力。
同場加映:草間彌生與南瓜
童年幻象變永恆創作

在藝術界有「波點女王」之稱的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Kusama Yayoi),同樣對食物情有獨鍾。雖然她並沒有放在牆上、也不是用新鮮蔬果所製作,更沒有被偷去,但是南瓜可算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自童年時期,小小的南瓜便成為她內心的慰藉:一次與爺爺到農場的經歷,草間彌生首次見到了一顆巨大的南瓜,彷彿人類一般與她對話,溫暖的形象在她心中扎根,成為壓抑童年的一絲光亮。
「當我抱起南瓜時,便會想起遙遠孩提時代的記憶。我的心有好幾次,都因南瓜獲得救贖,在過往內心困苦的日子裡,南瓜總能撫慰我的心靈。」—— 草間彌生
然而,她正式首次公開和展示全新的南瓜畫作及雕塑,是在 1984 年的富士電視台畫廊舉辦的第二場個展中,她把雕塑轉化為怪異的植物或生物形態,展現出與早期《積累》系列截然不同的藝術語言。

最為人熟知的,莫過於是在瀨戶內海直島的標誌性景點 —— 巨型「黃色南瓜」雕塑。1994 年,草間彌生便於香川縣直島町安置了這座巨型南瓜,她的原意和構思,是希望能呈現南瓜漂浮於海面的效果,但考量到實際操作的難度及後續修復的挑戰,最終選擇將南瓜擺放於直島海邊的突堤小港,成就了這一獨特的藝術景觀。

而她的南瓜作品,亦創下不少的拍賣紀錄,如在去年的佳士得香港春季「二十一世紀晚間拍賣」中,草間彌生那逾兩米高的大型雕塑《南瓜》就以高達 4,877.5 萬港元成交,成為本場亞軍;同年,在保利香港的現當代藝術專場中,草間彌生的一幅《紅南瓜》,亦以的 1,800 萬港元成交,不僅超出估價兩倍,更是名列全場之首。
於草間彌生而言,南瓜不僅是藝術符號,更是精神支柱,承載著其生存記憶與個人的情感救贖,跨越文化界限;她亦以南瓜為媒介,向世界傳遞著關於生命、愛與和諧的無限迴響。
「我喜歡南瓜,是因為它們幽默的存在方式和溫暖的感覺,我對南瓜的創作慾望依然維持著,我對南瓜的熱情 ,就好像我還是小孩子一樣。」—— 草間彌生

這些以蔬果為媒介的藝術作品,遠遠超越了它們作為食物的本質,成為了對當代社會、藝術體制與人類行為的深刻反思。它們之所以如此吸引人,不僅因為其簡單直接的視覺衝擊,更在於它們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什麼是藝術?藝術的價值由誰決定?觀眾與作品之間的界限在哪裡?
當一根香蕉可以賣到數百萬美元、一顆茄子可以引發全球討論時,或許正是這些看似荒謬的情境,揭示了藝術最本質的力量 —— 讓我們重新思考那些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事物,並從中發現意想不到的深度與美。下次路過水果攤時,或許會忍不住想:這顆蘋果、這根香蕉,會不會也成為下一件價值連城的藝術品?
只要有足夠的想像力,也許我們每個人都能在日常中發現藝術的可能。
Source @yayoikusama_ @suzannvictor @gajahgallery @justins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