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專訪 《大狀王》演員梁仲恆、陳書昕】從觀眾席走上清朝法庭 —— 與接棒的新生代主演,來一場關於善惡與代價的審訊

八年前,《大狀王》首度開庭,歷經預演、首演及載譽重演後,再橫掃十項香港舞台劇大獎;今年《大狀王》再度起航,在北京、上海巡演後備受好評、載譽凱旋,成為香港粵語原創音樂劇的金漆招牌。

這次,清朝公堂的驚木敲下,卻不是為了判案,而是迎來兩位新面孔 —— 梁仲恆(阿炳)與陳書昕(Sheena) —— 二人從觀眾席被「傳召」到舞台中央,既要面對經典的嚴苛盤問,更要交出屬於新世代的答辯。

他們站在這部經典劇作的肩膀上,訴說的證詞,是關於夢想、關於挑戰,也關於善與惡之間那條模糊的界線。不如來一起認真聽他們細說,如何在這部近乎「完美」的劇作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空間。

擊鼓之後,庭審便正式開始 —— 咚!

從觀眾變主演 感受屬於經典的「引力」

劇目的叫好叫座,全是八年磨一劍的成果,於接棒的新生代主演梁仲恆、陳書昕而言,《大狀王》也不僅是一齣熱門的音樂劇,更是他們心中的劇場典範。

《大狀王》由高世章作曲及擔任音樂總監、岑偉宗作詞、張飛帆編劇、方俊杰導演、林俊浩任編排導演及編舞,並由黃逸君任舞台美學指導;而演出陣容則由劉守正、鄭君熾、丁彤欣、張焱等資深演員擔綱,去年 4 月更是首次舉辦全球公開招募,成功吸納 19 位新演員加盟,包括榮獲第三十三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男配角(悲劇 / 正劇)的梁仲恆及最佳音樂劇男主角的袁浩楊、陳書昕及邢灝等新生代演員,分為兩組陣容上演,帶來不一樣的活力與新鮮感。

有幸能被挑選成為其中之一,除了無容置喙的實力之外,於他們而言,更是圓夢 —— 回憶起初次接觸《大狀王》,飾演「楊秀秀」一角的 Sheena 坦言,自己其實是這部劇的忠實粉絲。早在三年前,還是一名表演系大學生的她、坐在觀眾席中欣賞演出時,便悄悄將這部劇視為自己的目標與憧憬。Sheena 說:「看完演出後,我不僅被深深感動,還被劇中的表演激勵,令我很想成為這樣的演員,也很想能參演其中。」

談及劇目,在 Sheena 的言語間,也無法掩蓋那喜愛與敬佩。「其實劇本的完整性最為吸引我,從頭到尾都有貫穿的訊息,前面埋下的伏筆到後面會有恍然大悟的感覺,加上高世章老師的作曲不僅優美,更重要的是連歌曲都在講故事、推動劇情。在劇本、曲詞、演員表現等各方面都是頂尖的水準,足見劇本的完整和用心。」

而飾演「方唐鏡」一角的阿炳,在旁聽後也不禁點頭表示認同,「我第一次看的時候,已感覺到這部劇像是經過多次修改、打磨的作品,設計很簡潔、沒有多餘的感覺,整體非常成熟。」而當時令阿炳留下深刻印象的,正是說書人「八爺」一角,「當年看張焱老師所飾演的八爺時,感受到他渾身散發着的古人氣質,特別是說書人的台風,一出場便震懾全場,讓觀眾專注聆聽,予人一種『當我行出來,大家就唔好諗或做其他事,仔細聽我說』的壓台感。」

Sheena 則特別難忘〈細雪〉的唯美、動人,音樂與劇情的交織更是催人熱淚:「第一次看時,聽阿細和秀秀的合唱,覺得畫面和歌曲都很優美,而且歌曲貫穿整部劇,亦純粹理解為一個浪漫的橋段;但第二次觀賞時,卻發現了一對苦命鴛鴦、互相取暖的苦澀,以及更深層含義。」

演繹經典的挑戰與準備

除了《大狀王》的製作團隊,是出自香港劇場界的黃金組合,而背後更是長達八年、千錘百煉的創作歷程,要面對如此重要、嚴謹而細緻的作品,壓力當然不少,但看起來,他們更多的是興奮 —— 就像是一場接力賽,前輩們跑出了絕佳的成績,而他們必須更努力才能接好這根棒子。

所以,新人接手的第一課,除了要「記熟所有走位」,二人更是提前兩個月開始與聲樂指導練唱,以應付各首高難度曲目。「我覺得我們的這個版本,都是建基於前人基礎上,包括所有台位都是按照之前的演出,而我們也並沒有太多時間在排練室慢慢摸索,只能提前看前輩們當年的排練影片去熟悉和了解。」阿炳默默道。

記台位有多難?或者看看《大狀王》過往所發佈的〈一念一宇宙〉劇場排練版,就能感受到其複雜程度的萬分之一。

「如當中的三首公堂戲,基本上每首都是十幾分鐘之久,而編舞師們也悉心編排了很多複雜又漂亮的舞蹈、台位,還要兼顧很多 technical 的東西,如唱功,所以絕不容易。」Sheena 說。

除此之外,二人也在不少細節處下足功夫,例如研究古裝的體態、怎樣去呈現時代感,也是最為困難的部份,「雖然我們並不知道清朝的人是怎麼走路、說話,但古裝劇本身已經有一套獨特的語言系統,如走路姿態、手勢擺位到如何拿捏長袍等都有所講究、需要揣摩。」阿炳補充道。

Sheena 笑言,大家都是從 TVB 的古裝劇中理解的,但她在揣摩角色時,也會特別注意古代女性的姿態,「要保持端莊,走路要小步,手要放在前面。特別是秀秀作為一個下人,經常要端茶遞水、在宴會場景中招呼客人,所以手的位置和動作都很重要,而下人還有一些特定動作,比如擦拭東西等,這些細節都能展現角色身份。」

談及此,Sheena 也憶起了阿炳排練時的「小習慣」:「我發現他真的很喜歡甩袍。每當他穿上了古裝袍後,就會甩得很厲害,不論是跪下、站起來,還是上桌都在甩,但甩著又確實是更好 feel。」

雖然是在承接前輩打下的基礎,但兩位新主演仍致力在角色中注入個人色彩,希望本質不變、但各有風味。阿炳說,關鍵不是單純模仿或複製,而是如何在這個傳承下找到自己的詮釋。

「我們是混合 cast 排練的,有時會跟不同演員排練同一場戲,會產生不同的化學反應,讓我也學會了活在當下,感受與搭檔的真實互動,別去想太多前設、或迫自己設計太多東西。」Sheena 補充。

或許正是這種新血與經典的交織,讓這段關於善惡、命運與選擇的故事,燃起新的光;而站在前人的基礎上,他們亦能看得更遠,或許這也是經典劇目得以延續生命的祕方之一。

善惡之間

問到角色與自己的相似之處,阿炳則端起一臉認真的神情表示,「完全不同!我和方唐鏡的距離很遠,他那麼壞,而我是個那麼好的人,所以演繹這個角色很辛苦(笑)。」

甫聽見,Sheena 受不了地反駁說:「明明就勁似,好嗎?他跟方唐鏡最相似的一點,就是很喜歡吵架、很喜歡證明自己是對的,會用盡方法說服你,這一點真的是很方唐鏡!」

Sheena 回答過後又立刻反問阿炳,覺得她跟秀秀有哪些相似之處。結果考倒了阿炳,看他支支吾吾、陷入沉思,片刻過後才緩緩道出:「她們都是對正義也有所追求的,也會盡量做個好人、心向善的人。」

對話遂回到故事本身 —— 《大狀王》正是以廣東四大狀王之一方唐鏡為主角,因其助紂為虐、多行不義而惹來厲鬼索命。為求活命的他,助鬼魂阿細的心上人秀秀翻案,逆轉命運並自我救贖。這同體雙身的故事,一人一鬼分別代表一善一惡,卻在訴說着「惡中有善、善亦即惡」的故事。

而這「一人一鬼同體雙身」的設定,也讓二人對善、惡有了更深的思考。「我認為,大部分人與生俱來都是惡的,」阿炳分析,「因我們作為生物都擁有自身的本能,如保護自己,而這過程難免會傷害到他人。所以我認為,在我們的基因中的成分是多於的;亦正如劇目所說的:善是一種選擇,而不是一種天性,需要通過社會化和價值觀的建立才能實現。」

而 Sheena 亦從劇目中得到新的領悟和體會:「雖然我一直希望做個好人,但有時候環境真的不允許、令你沒法做好人。所以『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在批判之前,我們要想一想他人經歷了什麼,不應急於判斷或批評。」

她引用劇中的秀秀為例 —— 明明也想做個好人,但在走投無路的困境中,她不得不選擇一種傷害他人但保護自己的方式,這是否就代表她不是好人?而那些把她逼入絕境的人,又是好人嗎?「我覺得善惡有時候是很模糊的,尤其是在極端情況下。與其急於站在道德高地批評他人,不如少一點評判、多一點理解。當別人做好事時,鼓掌欣賞即可;而當他們做出不完美的選擇,也不要輕易指責,因為我們可能並不了解他們背後的難處。」

正如現今社會上的批判風氣:「在這個人人都能輕易地在網上發表意見的時代、甚至不需要負任何責任,所以總會出現在未了解全貌的情況下就批評他人之事,比如,拍下地鐵上不讓座的乘客,隨即便是一片指責的聲音,但你真的了解這個人為什麼不讓座嗎?也許她因為經痛無法站立,難道也有錯嗎?這種對抗批判的精神,正好映射了現今社會,亦是一種提醒。」

這個故事將人性的善惡、正邪拿捏得剛好,引證世界並非完全的黑白二分,而是一種更貼近現實的灰;而方唐鏡的自我救贖過程,某種程度上也映照著現代人的精神掙扎。

「做好人是要付出代價的,而這是我覺得全世界都要知道的(笑)。」阿炳回復認真的姿態再次強調,「別以為做好人是不用代價,甚至乎,我想現在已經很少人會相信『好人有好報』。所以你要預咗,做好人就是要犧牲某些,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善惡之間,從來只是一念之差。在這場跨越八年的審訊裡,真相或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觀眾能否在他們的歌聲與眼神中,看見自己的選擇;而它所審問的,其實是每一個身處當下的我們。

儘管善良的選擇很艱難,但依然值得追求 —— 正如秀秀對方唐鏡所說的:「你係唔係一個好人,就睇吓你想唔想成為一個好人。」

或許當你坐在觀眾席上、細聽鼓響背後,便能明白,為什麼這齣劇能讓人如此著迷。

原創粵語音樂劇《大狀王》
日期:2025 年 8 月 14 日 – 9 月 10 日
地址:西九戲曲中心大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