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專訪 香港藝術家周俊輝】畫在罰單上的城市記憶?聯展「第五季」看二人對調,揭開周俊輝的旅行手記

談及香港藝術家周俊輝,可能大家的印象都離不開那一幅幅的《電影繪畫》系列 —— 《英雄本色》中周潤發的一個點煙鏡頭、《無間道》中劉德華、梁朝偉對立的經典鏡頭等;而在今年的 Art Basel Hong Kong 2025 展會上,他亦帶來了個展《Interview the Interviewer II》,更成為了場內最熱鬧的焦點之一,尤其是那幅 4 米長的 1997 年香港回歸祖國典禮巨畫,份外矚目。

擅長以工業用磁漆重繪八十年代港產片畫面與對白的他,其獨特的創作視角和多媒材表現手法聞名,每幅作品都與當下社會產生聯繫,亦以繪畫、影片、裝置探索身份、記憶與城市生活,特別是香港的文化變遷,捕捉集體記憶與情感作品。

而創作背後,周俊輝的生活可謂是平常、穩定,埋首在工作室中進行創作,但遇上以旅居的生活香港藝術家馬琼珠後,便打破了這種「宅」,更開展了對調的生活。

當周俊輝踏上旅途,用路上拾獲的石頭、詩集、罰單等,成為記憶的繪畫載體;而馬琼珠定居後,則改以日常細節為靈感,創作出「正方風景」等系列作品。這半年間,他們透過網絡對話,探索創作條件與可能性,更互相融合與對比,迸發另類且豐富的成果,並造就了 Gallery EXIT 的二人聯展「第五季」。

當以大型油畫聞名的周俊輝,遇上以輕盈拼貼見長的馬琼珠,他們如何在各自的藝術語言中找到共鳴?周俊輝又是如何在旅途中重新審視城市與自我?

Z:ZTYLEZ
C:周俊輝

一、創作緣起與轉變

Z:是什麼特質讓你被馬琼珠的「形狀之鳥」系列所吸引?能分享一下二人的是次合作之始?
C:Ivy 在 2021 年起帶著女兒離港,先後在美國和歐洲不同地方旅居。兩年前 Ivy 回港辦了一個展覽,我看見她在旅程中的作品。「形狀之鳥」在旅程中昂頭拍下候鳥飛過的天空,輕盈地用剪刀劃破天空將打印在紙上的鳥兒剪下來,在組合成不同的空間。我跟 Ivy 說,這種輕的力量殊不簡單,與我大型油畫作品形成很大的對比,結果就開始了我們的對話與這次合作。

Z. 這次你們以網絡進行了近六個月的對話交流,從日常分享到概念討論,這種虛擬對話與實體合作有何不同?
C:尤其是經歷過疫情洗禮,全世界亦適應了面對面以外的對話方式。當人適應了對話工具,有時可能比起以前更有效地溝通;加上時差的關係,網絡上對話延時反而不會打擾對方生活的步伐。當然這是基於二人都願意對話的情況下才有效。因為缺乏真實表情,有些非言語表達的可能會在網絡上流失。

二、旅行與創作的交織

Z:你一直以穩定工作室為創作基地,這次卻與馬琼珠形成了有趣的位置互換 —— 你開始旅行、而她定居下來。為何會萌生了這種改變?這種創作環境的逆轉又有否影響了你的創作?
C:在旅程上,人的各種感覺都會變得靈敏,身體要適應不同的天氣與環境,思想亦在不同文化中接觸各樣的衝擊。再者,對於自己熟悉的城市,有時要親密地接地氣、但有時候要保持一段距離觀察。這是在觀察城市,但更是觀察自己。

Z:那些在他鄉拾得的物件,為你帶來了哪些故事或發現?
C:我一直在想,一個藝術家為甚麼有話語權去表達對某一個地方的意見,有時我們去一些駐場計劃,到了一個地方在兩個星期就說要做作品回應。在與 Ivy 對話過程中,翻到我在紐約時的舊物件發現了洗衣店的儲值咭。回想不同地方的創作過程,如果我在當地洗過衣服,可說是在當地很接地生活過的證明。所以我把當年週末光顧過的 Brooklyn 的洗衣店或畫儲值咭上,我就回想起當時在等衣服洗完閑逛旁邊土耳其蔬菜店聞到的氣味、在洗衣店門外等待時陽光斜斜曬在手臂上的感覺。

Z:過去你的作品以電影場景繪畫而聞名,這次展覽則更多地關注旅行經驗。你認為電影的視覺語言與旅行中的觀察有何相通之處?
C:在回顧旅程的舊物與照片的感覺,有點像看八、九十年代港產片發現某條消失了的舊街。在當年當天可能沒有特別留意,今日會對比起該物與該街道有甚麼不同,以及為何會有這些轉變。是從陌生到熟悉、又再變陌生、再喚起記憶的拉鋸。這些都是建立成今天的重要部份,亦成為創作的主題。

三、藝術語言的轉化

Z:在物件轉化為藝術作品的過程中,最具挑戰性的部分是什麼?
C:起初以為在物料上會很難處理,在嶙峋的石頭、在 1901 年的詩集、在七十年歷史的日本雜誌,我都一一在繪畫之前經營好底料,底子做好再畫的時候亦沒有想像中困難。最難的,可能反而是如何保留物件的特質,在現成物上面畫畫很容易就把所有東西覆蓋,通通蓋掉就沒有意思了。有時想因為機票上原來有的兩條藍色,引起印發我將它保留變成畫面上機場的跑道;有時是車票上的黃色面塊,變成黃昏的天空;雜誌上印著「秋季新歌」日文字,在上面畫上今日福岡「春季大減價」的廣告牌。

Z: 在與馬琼珠的合作過程中,你們如何在保持各自獨特風格的同時找到共鳴點?
C:有些個人風格必然會暫時放棄的,簡單舉例說面對在這些細小輕逸的作品,我不可能以一張大型油畫回應,一張大畫會把整個展覽吃掉。設身處地想像對方的處境,雖然不敢說可以完全代入,但會理解到另一個創作者在一個不同處境中如何作出決定。如何選擇另一套顏料、另一套對色彩的理解而造成另一套作品。我們在對話裏,很多時候都不是直接討論創作,反而是說說在新的地方遇上不同的天氣與環境等等,這些對環境感知的閒聊,使我更能理解對方如何思考與反應。

四、記憶與城市

Z:從「電影繪畫」系列到 2024 年「失憶地圖」展,再到這次的「第五季」,你始終關注消失與遺忘的主題。在這次展覽中,你如何將旅行中的城市記憶與香港本身的風景變遷聯繫起來?
C:舊物也是與記憶的一種糾纏。在與 Ivy 的對話作品中,有一件是將電影《如果。愛》裏面的金城武或在頤和園的地圖包裝上。我是從過去我在北京租過三年工作室,在工作室的舊物裏找到這個地圖包裝。可是在我記憶中卻半點參觀頤和園的印象,況且那個是沒有智能手機的年代,連番舊照片的機會也沒有。我們是靠昨天的記憶建立今天的自己,但原來記憶卻一點也不太可靠。將香港的風景畫下來,可能就是對於這些記憶消退的一種力挽狂瀾。

Z:經過這次合作及旅行經歷,你對城市敘事的理解有什麼改變?而「香港」在你的創作中的位置是否有所轉變?
C:與 Ivy 的這次合作,最大的改變是以另一種眼光、另一套對周遭環境理解的方法來開始觀察。大家同以視覺藝術創作,但 Ivy 比我更加以視覺語言去理解事物與表達。例如看同一張照片,我可能會被文字吸引,Ivy 則會關注在視覺上的編排;相反,我們亦有很多共通之處,例如真實地生活似乎就是與那個城市連結的最好方法。

Z:「第五季」這一展覽是否開啟了你創作中的新階段?對未來有什麼期待?
C:說真的,我和 Ivy 都十分滿意這次對話合作,而 Ivy 也問我有某些作品會否延續創作下去。我說不知道,因為我寧願保持這種不確定。我是每次都十分期待新的對話,我在創作上開啟很多不同的系列,也許就是因為我在每個系列都期待有新的火花。有些藝術家一生只專注一個主題或一種風格,而另一些藝術家會按耐不住。事實上這刻我有幾個計劃同時在發生,例如我在畫一個繪本,對我來說一點也不容易而我自己也非常期待。

Gallery EXIT周俊輝、馬琼珠:第五季
日期:2025 年 7 月 19 日 – 8 月 16 日
地點:安全口畫廊 13 樓|香港 香港仔 田灣 興和街 25 號 大生工業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