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Kai — 500 幅多士的旅程|藝城遊記

如果要數屬於香港的味道,或會是一底雞蛋仔、格仔餅,或會是一個蛋撻,甚或會是一杯檸檬茶、奶茶 ⋯⋯ 你我心中都各有最愛。對於香港的年輕藝術家 Kai(Ka Yan Tam)而言,那必定是多士。

每每走進一家咖啡室、點一份多士、拍下照片再描繪成畫 —— 這看似簡單的日常,已不知不覺地重複了至少 500 遍、儲下了 500 份多士的味道和印記;從香港走到東京、洛杉磯等,更入選了今年的《福布斯》30 Under 30 的亞洲榜單。

在她的筆下,多士不只是食物,更是串起人與人之間、城市與世界之間的味蕾連結;而她亦用那些金黃酥脆、冒著熱氣的多士,烘出屬於自己的藝術香氣。

這 500 幅多士的旅程是怎樣的味道?就讓我們試着在半路闖進去,看看她是如何啟程的!

https://youtu.be/fYYJTd8NZjA

多士的變奏

你會認識 Kai,或許是透過 Instagram 的一段 Reels,或是在 YouTube 上的一段段的日常 Vlog,又或許是那一幅幅讓人垂涎欲滴的多士繪圖。

身為 Gen Z 的她,對各種社交媒體絕對並不陌生,甚至十分熱衷 —— 她既是一位食物插畫師,同時是設計師、KOL、模特兒、rapper、creative director,甚至擔當了 video editor、content creator 的角色等等,一人分飾了幾角。就連她自己亦坦言,用「Slasher」這個詞彙來形容自己的現況和好奇心,確是最合適不過。

但現在的一切,其實都是從 YouTube 開始 —— 看着那些 YouTuber 對著鏡頭說話、分享,漸漸勾起了她的興致,後來發現自己想看的內容並不多,便躍躍欲試,去拍攝自己想看的,以及記錄自己的生活日常。2019 年,她發佈了自己的第一則 YouTube Video《GUIDE TO WINTER KOREAN STREET FOOD》 —— 從旅行中的小型吃播(mukbangs)開始,逐漸變成分享日常,包括畫畫和跳舞。她說:「我特別喜歡看吃播(mukbangs,即吃飯的影片),我覺得那些很好看、能讓人開心。」

喜歡看 YouTube,特別喜歡吃播,就連畫畫的主題也是食物。談及此,她卻率先表示自己並不是一個喜歡吃東西的人:「其實我是頗挑食的,對食物也沒有什麼要求的。」

一個不喜歡吃東西的人,卻畫了 500 幅、甚至更多的多士畫?(這不是矛盾嗎?)她想了想,緩緩地解說:「其實我是自高中時期才開始畫食物的,本來只是用作放鬆減壓的方式,因為以前多數都是在畫人物時,需要思量很多東西才能完成,但畫食物相對簡單,也不需要太多思考,便很容易投入其中。」

食物的親和力讓她感到無比自在,亦慢慢愈畫愈多。當中,甜品就是她的焦點之一。「我很喜歡甜品,尤其是看到士多啤梨撻上的糖霜在光線下閃耀着,真的很美。即便吃起來可能會感到甜膩,但如果能把那種質感畫出來,我會覺得特別迷人。」她眼中閃著光說。

「有人形容過我的畫畫方式是像 Digital food styling,即平時雜誌的那些照片。而我的目標是,要怎樣才能令到自己也想去吃它,或是怎樣才能令到這食物變得更美。」Kai 如是說。

於是不知不覺間,令自己沉浸於多士的甜美世界、成為了她的藝術載體,也變成了現在的「Everyday Toast」系列。不過她亦坦言,其實自小都不曾立志以畫畫為職業,但這個偶然的經歷,卻為她埋下了畫家的種子。

繪畫之始

回溯 Kai 的藝術之路,並非一開始就充滿明確的方向,反而是因為畫畫厲害,而變成了一個畫家。

尤其童年時,繪畫最初只是一種逃避喧囂的方式。「小時候會經常跟媽媽爸爸去各地出 TRIP、旅行、去餐廳酒樓,為了令我不吵鬧,媽媽、爸爸都會給我一張白紙,讓我自由發揮,可以摺紙、可以畫畫,加上我對聲音挺敏感,也不太喜歡嘈雜的地方,所以畫畫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去 BLOCK OUT 四周的聲音。」

而這不經意的開始,在獲得鼓勵後逐漸成形:「上畫畫課時,老師總會讚我畫得很好,我想這被人讚也是一個主因,推動了我想再畫多得更好、更多。」而她亦笑着羅列出小時候喜歡畫的主題:「以前多數畫漫畫、人物,還特別喜歡把女生的眼睛畫到很大、很閃亮的那種。」

特別是受到日本動畫《守護甜心(日語:しゅごキャラ!)》的影響,她還自行創建了屬於自己的「守護甜心」。作品以奇幻與心理學為主題,探討了身份認同與成長,並透過「守護甜心」這一象徵,展現自我探索的旅程,屬跨時代的一部經典作品之一。

時至今日,當被問及若有一個守護甜心,她希望擁有什麼才能時,Kai 卻略顯害羞但堅定地回答:「現在就是 rapper。」為什麼想做 rapper 呢?她卻解釋道:「其實是想變成 rapper 所擁有的個性和個質。就算最後我做不到 rapper,但我起碼去爭取成為 rapper 的時候,會變成一個不同的人。而我覺得 rapper 是一個最終的自我表現,可以這樣直接去表達自己,那麼有個性和自信心。」

與食物對話

身為香港人,說到多士,當然少不了會想起「西多士」。Kai 分享,這也是她在下午 3 點 3 的最愛。「我開始畫多士,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下午三點三的時光。因為在就讀中學時,每逢三點三,我最喜歡吃的就是西多士。所以,當我去了外國後,只要一想起香港,就會特別懷念西多士。於是,我慢慢地開始畫多士,透過這些畫去回憶香港的點滴,以及與媽媽一起吃東西的美好時光。」

她說,「食物」除了是她的靈感之外,也絕對是一個很好的話題。「有時候回到家裡,不知道應該跟家人聊甚麼的話,就簡單用『你今天吃了甚麼?』 然後開展話題。」她邊笑邊說。早前,她在香港還舉辦了一個名為「Toast 500」的展覽後,令朋友們每每吃多士,都會分享給她;甚至與朋友的聚會,大家都會為她挑選有多士的餐廳或咖啡室,同樂於此。

不過成長於新界、屯門區的 Kai,也難免地憶起各種飲食「慘況」。「住在屯門區的人都會知道,以前區內是沒甚麼好吃的,只有 Pizza Hut 會送外賣,所以大多數都是家裡有什麼便吃什麼。」她苦笑着說。

但要數最意外的,是她在海外求學時最掛念的,竟是一碗簡單的白粥。「我第一次去到美國的時候,一直很想吃白粥,但點了許多外賣,都發現他們會在粥裡加入各種調味、並不是單純的白粥,感到很失望。所以我每次回港,都會去吃一碗熱騰騰的白粥,很 COMFORTING。」

而在四處闖蕩間,也能感受到各地之間的差異 —— 即使是同樣的多士,但味道、想法、喜好也不盡相同,這似乎與人、城市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例如澳洲和洛杉磯最多的,就是牛油果多士;而韓國,口味都是偏甜的居多,而且是視乎季節地去推出當造的水果或季節性的味道。」至於日本,她則擁有更多的見解和分享:「我覺得日本的元素多許多,如果是一間舊式的咖啡室,多數只是牛油和果凍配上一塊厚多士,而比較潮流性、人氣的咖啡室,就會有一些特別的味道,如巧克力、草莓、啤梨等季節水果,兩種都很美味。」

回到香港自身的多士文化,她說那些創意和想像也絕對是不遑多讓:「在香港令我最難忘的多士,是油麻地的那間大安茶冰廳的多士,我也是最近才發現的!因為那多士的味道是很 Nostalgic,我很喜歡和欣賞它。」她解釋這種懷舊感來自於:「就像平常會去糖水鋪吃的芝麻糊、杏仁糊等,而他竟然把芝麻糊放在西多士上,很有趣,而且整個味道、口感結構也很合理。尤其是要兩個特色食物 combine 在一起就算我能想到也未必會去做的,而他們竟把它實現了,所以我很欣賞。」

但被問及,如果要選出有一種香港最具代表性的多士,她卻創意地回答:「港式奶茶,再配一個花生醬。我覺得會有一點像夾餅,但我覺得奶茶這個味道是很特別,而且我暫時未見過別人做奶茶多士,只有奶茶麵包,所以可以再進化成奶茶西多士。」

從匿名到福布斯

「Everyday Toast」系列,令她一畫成名,但或許大家不知道的是,其實她的藝術之路卻是始於一個匿名的決定:「我最初只是想把自己的作品放上網分享,但沒想讓別人知道是我。」然而命運弄人,朋友憑她獨特的筆跡便一眼認出,揭開了這位「多士畫家」的身份;而她的作品,也在網絡上逐漸收獲了許多人的關注和喜愛。

現今數位時代,藝術與社交媒體的界限越來越模糊,Kai 也深深感受到:「社交媒體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它並不限制你的地點,例如我有 25% 的觀眾都是在美國,香港也佔了 7.8%。」而這種突破地域的連結,也給了她創作的勇氣:「可能以前我會想,身邊並沒有人喜歡或 GET(理解)我所做的事,但可能遠在美國,有人會 GET 或支持我,其實就已經給予了我很大的勇氣繼續做,也有更多的可能性 —— 不只是觀眾群,還有可發揮之處。」

「我覺得社交媒體令人有份自信心,去相信自己想做的事。」作為《福布斯》30 Under 30 亞洲榜單的創作者之一,她的這一句說話似乎特別有份量。

《福布斯》30 Under 30,是一份每年由《福布斯》雜誌發佈的榜單,旨在選出 30 歲以下、在各領域擁有創新精神與領導力的傑出青年;榜單以「改變世界的潛力」為標準,不僅關注個人成就,更旨在推動各領域的創新與未來發展,涵蓋了美洲、歐洲、亞洲和非洲等地區(美洲版涵蓋 20 個行業,每行業選出 30 人;而歐洲版和亞洲版則包括 10 個行業,各選 30 人;非洲版則總計選出 30 人)。

她說,雖然自小就聽說《福布斯》,當時只知道是一本經濟版的書籍,但並不了解;直至長大後,才發現其並不簡單,甚至默默地將其視為目標。「近兩三年開始把它當是一個目標,想在 30 歲之前能夠登上 30 Under 30,因為它不僅是一種認同,也能給我更多勇氣去繼續做自己想做的事。於是我抱著嘗試的心態去報名、申請,結果順利入選了。」

她申請的初衷很純粹,即便現在回想起來,她也是份外冷靜、保持謙遜的態度。「收到入選通知時,雖然興奮,但很快就平靜下來,只是覺得好像被人認同了,那 OK、繼續努力!」

只是有趣的是,她最終入選的類別不是藝術家,而是社交媒體和廣告類別,她也為此曾有過一份自我懷疑:「當我得知自己入選了社交媒體和廣告類別時不禁有點疑惑,這是不是代表他們不把我當作藝術家呢?但隨後覺得,這是非常有益且理想的結果,因為我認為藝術與廣告本身是可以結合的,兩者之間有很多連接點,也並不覺得商業化是壞事。如果我要將藝術變成事業,那麼將藝術融入市場推廣中是一個很好的方向,所以我對於能入選這個類別感到非常開心,讓我去探索如何結合藝術與商業,創造更多可能性。」

就正如「Everyday Toast」系列,為她開創了自己的藝術之路,同時也能幫助各間咖啡室作宣傳。「我知道香港的咖啡室大多都因為團隊規模小、預算有限,資金都投放在日常運營和研發中,因此無法辦法做市場推廣。所以,我希望通過這個項目能幫助他們吸引顧客、為他們帶來更多支持,也能讓更多人能夠找到自己喜愛的咖啡室。我想,這不僅是對咖啡室的幫助,更是一種對夢想的延續,讓更多人有機會繼續追逐自己的夢想。」

時間的記錄者

時間,往往是年輕人最容易忽略的寶藏,但對於僅 22 歲的 Kai 而言,卻是她格外珍視的存在。就連言語之間,都總會提到「時間」這詞彙,展現了對時間流逝的高度敏感,甚至讓她有些異於同齡人。

「因為我覺得時間過得很快,所以我會想每一刻都去創造一些東西去紀念那一刻。」Kai 坦言。

有趣的是,這位年輕藝術家對時間的敏感,似乎並非憑空而來。她分享道:「以前曾有過星夢、想做 K-pop 練習生,每年 audition 都會有一個年紀限制,現在已截在 2007 年。」憶起當時看到很多 15、16 歲就成為明星出道的人,令她不禁慨嘆和反思:十五歲的我在玩時,這些人已經在追夢或表演,那我到底把時間花在哪、做了甚麼呢?

或許正是這種思考,促使了她開始各種各樣的記錄;而這些記錄,不僅是為了留住時間,還成為她與人們之間的情感連結。不過,偶爾也會收到別人的疑問:以前是想做畫家的你,是不是已變成了 KOL?

她思索片刻後回應道:「我覺得每個人都會有很多不同的面向,不必局限於某一個身份。正如你出現在不同場合時,人們會以不同的方式認識你。但我認為現在所做的很多事情,其實都是希望能包容並強化自己作為畫家的身份。所以在我的社交媒體上,大約有 70 % 的內容是以畫家身份為主;而在學習方面,我亦選擇了與藝術相關的方向,為未來的創作鋪路,重心仍然是放在藝術上。」

要是用多士製作過程來比喻自己現在的創作階段,Kai 更形象地描述道:「入了焗爐正在烤焗,因為並不知道會發到多大,可能會膨脹到很大、也有可能不會變,我覺得都 OK,反正熟了就得。」

烹調總需要時間、耐性,而美味的食物,更是值得大家用心去感受。而 Kai 則用自己的方式,創造了一個能讓人放慢腳步、細細品味的空間,帶大家在平凡的多士中,看見城市中最真實的味道。

那麼,你又最喜歡這城市中的哪個味道呢?

Executive Producer:Angus Mok
Producer:Mimi Kong
Interview & Editor:Louyi Wong
Videography:Alvin Kong
Video Editor:Alvin Kong
Photography:Alvin Kong
Special thanks Nina Hotel Tsuen Wan West  for the wonderful lo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