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關鍵詞開始搜尋
August 29, 2024

何達鴻 John Ho — 肉肉熊遊歷記|藝城遊記

你喜歡旅行嗎?為什麼要旅行?

或許是為了減壓,或許是為了出走,或許是為了拓展眼界 …… 這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大概一千個人,就有一千種意義和態度。但同樣地,人們對於旅行這件事,都有著不少的回憶。但若是要你選出一個非去不可的地方,你又會選擇哪裡?

我想,日本應該是許多香港人的首選吧 —— 根據 Google 的搜尋數據所公佈的 10 大熱門外遊地名單,日本一直位列於榜首之上,故此才有了「返鄉下」一說。畢竟許多香港人都是從小看日本漫畫和動畫長大,還有各日劇、J-Pop 和電子遊戲,每每說起都如數家珍,尤其對於 90 年代的香港人。而在耳濡目染下,大家對日本的點滴早已熟悉不過。

那些陪伴我們成長之物,其實不知不覺間影響著我們很多,也令其漸漸成了我們的所盼之境,就連香港插畫家 何達鴻(John Ho)也不例外。他說,「其實移居日本也是我的夢想。」而近年,他更是從遊日、留學變成了移日,帶著自己的角色人物「肉肉熊」,以「藝術家」之名還取得了日本的居留資格。

忽然想起一條情境題:如果要離開香港,不知道他最想帶走的,會是甚麼呢?這條問題,似乎由他來回答,最合適不過。

那在聽他的答案之前,不如先來聽一聽,這「肉肉熊」的自白吧!

肉肉熊

「其實我的作品都是想表達自己,而所謂的靈感,就是我的生活體驗。」John Ho 認真道。

從一名雜誌設計師變成全職畫家,已投身創作超過 20 年,而這一路上少不了「肉肉熊」的陪伴。「其實自小就很喜歡日本,每次去到日本,都會被四周的『可愛感』佔據視線,慢慢愛上、也漸漸成為了自己筆下的風格。每當我看見可愛之物時都覺得會很開心,所以我也想帶這份開心給觀眾。」

「肉肉熊」,就是 John Ho 作品中那常見的小熊角色,而顧名思義,「肉肉」即代表「肥」的意思,是在形容肉肉熊那肥肥胖胖的形象;而在其淡雅的配色和溫柔的筆觸下,感性的畫意也不失幽默感,再加上動物們活潑可愛的一面,難不免會讓人感到治癒又有趣。

但要畫出「可愛」的感覺,想必是畫家本人也活得很可愛,對吧?

在看見 John Ho 的第一眼,除了沒有那一身胖嘟嘟的身形,但其舉止斯文、予人和善可親的他,簡直和畫中的「肉肉熊」如出一轍。為此,他是這樣解釋的:「其實我想表達的,大多都是自己的故事,只是我沒畫出自己的樣子,而改用了可愛的動物去表達。」

「最初在雜誌發表創作時,便用很多不同的動物去講故事。但畫着畫着,覺得熊與自己頗相似,漸漸熊就變成了主角,也成了我的簽名、代表了我。」

所以他現在的創作中,就有兩個主要角色:肉肉熊(Meatie Bear)及花花貓(Floweri Cat),分別是一男一女,希望這些可愛的角色能帶著一份愛和感動,去觸動別人的心靈。

香港的舊物印記

「其實我想多畫些生活感。」 John Ho 說。所以,畫中的另一個矚目焦點,當然是那難以忽略的熟悉感,不論是背景或元素 —— 從雪糕車、公屋、招牌到維港海岸的景色,無一不是香港特色。「我所的畫都在反映自己的生活和所見所聞,而香港正是我每天的生活背景,所以把它融入肉肉熊的畫作中,也像是在記錄我在生活中的模樣。」

於是,他便走進十八區,去尋覓各區不同的風景。從荃灣走到西貢、中環走到觀塘,不論是已消失的、屹立不倒的,還是一直在發展的,他都在每區找出一個代表性之地或角度作畫。而他便試以當中的銅鑼灣一作為例,「在人來人往的銅鑼灣,這幢 SOGO 就是該區的代表性建築物。日常到基本上大家一看到,就知道是在哪裡,較有共鳴。」

而當中使他最有感的,卻是深水埗。「因為我覺得深水埗的生活感很強,街市和市井氣息,都能呈現香港平民百姓的生活。所以每當外國的朋友到來,我都會介紹深水埗,讓他們看看。」

然而,就在不同地區、不同之物都涉獵過後,要是只能選出其一代表他心中的香港,又會是甚麼呢?沒料到,他竟二話不說就回答了「公屋」。他說,「我覺得公屋建築,是各區都有很多且很大型的,而當中的一小格、一小格中,每格都代表了一個家庭,空間裡都有著不同的故事。」

而同是在屋村中長大的他,形容遊走在不同的屋邨,也像是一種歷險記。「我覺得公屋的新舊夾雜,很能夠代表到香港。特別是屋邨的設計,就算已是四十、五十年過去,但我仍然都覺得過去的設計很厲害。偶爾去到一些屋村,都會感歎如此漂亮,像是發掘到香港另類的景象。」 

「我喜歡比較舊的事物,譬如舊建築、舊字體,我覺得很漂亮、很獨特,現在也很難再做到舊時的設計和感覺。而縱觀現在,那些新的且一式一樣的字體,雖然漂亮,但卻變得太單一、乏味。」

所以這也見證了他的堅持:「其實很多人都是用電腦畫畫,配上很漂亮、很新的軟件,但我還是堅持用手繪、最傳統的方法作畫。因為手感才能畫出人情味,也能突出自己的風格。」

最後,他悄悄道:「我真的畫不厭香港的建築物,很想繼續去表揚不同區的不同特色、不同感覺。」

從《忘記旅行》到旅居日常

「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也很喜歡吃東西,常四處尋覓美食,所以有了一張屬於自己的口袋清單。於是《香港散步日常》這本書就如同一本 guidebook,配上自己所畫的插畫去推介給別人。」John Ho 分享道。

回想起對畫畫的熱愛,他說受啟發的,正是讀畫時所看的奈良美智畫冊。那可愛的風格、堆疊而上的顏料和筆觸,都是充滿感覺之作。於是,他推出的首本作品,就是以旅行為主題的《忘記旅行》畫集。後來再相繼推出的作品,分別是《蜂蜜綠茶》、《少年事件》、《東京肉肉 – 日本留學物語》、《香港散步日常》和最新的《橫濱散步日常》,都是創作繪本。

他解釋,這些繪本作品都是寫給成人的繪本故事。「其實在日本,繪本通常是指給小朋友看的書,所以我將它變成大人之繪本、圖文書,是我自創的名字。而我把自己的成長故事畫下來,是想分享給與我差不多年紀的人去看。」

所以,從《東京肉肉 – 日本留學物語》、《香港散步日常》和最新的《橫濱散步日常》,像是一步一步,隨他的畫作走進了他的人生日記。「我覺得真實的東西,才最能打動別人。」

忘記過旅行,卻又重新愛上旅行,因為旅行的意義,就是要保持著那份對大世界的好奇,創作也是如此。「當我覺得自己的生活好像比較悶時,就會再去想,有什麼方法能令生活有多些不同的色彩?」

在日本的生活日常

說到移日的決定,John Ho 繼續分享道:「每次旅行都好想試盡不同的美食、去盡不同的地方;但真正住在其中,就發現其實那只是一剎那的新鮮感。而作為一個藝術家,我覺得是應該要有多些經歷,才會有更多的靈感去創作,這是很重要的。」誠如香港作家西西在《候鳥》中的一句,「不管南方還是北方,在不同的城市裡不同的人,過著不同的生活,每個人都得面對悲苦的降臨,而快樂,總是短暫的。」

所以,他最難忘的作品,正是在飛往日本生活之前所畫的一幅。「行李內包含了很多過去和回憶,可能是生活上的一把傘、一條褲、一對手套或一塊畫板。每件物品都是我的生活物品,或構成我的東西。我帶著這些去新的地方重新生活,回程又帶了很多不同的回憶回香港。」

所以他的作品,也就隨著他的成長步伐、生活習慣而改變。「譬如我去日本,畫作的背景就會是日本,三、四月櫻花盛開時我便會特地走到櫻花樹下寫生。開心時,會畫出一些歡樂的畫面;傷心或孤獨時,便成為我的發洩渠道,把我的七情六慾、生活和經歷都表達了在畫中。」

說到底,要拔掉對根的依賴、再飛到他方過活,其實並不容易,所以他格外珍惜每分每刻、把握創作的靈感和機會。所以逐一細看作品會發現,那全是他隻身到日本橫濱開展新生活的旅程足印,如:讀設計、學日文、到拉麵店打工、看銀杏樹落葉等,直到今年能在日本辦展覽、推出繪本,都在興奮中又帶點孤寂的感覺。「譬如去吃拉麵,是可以獨自按販賣機、然後坐下來靜靜地一個人吃,很適合那些不喜歡說話、像我這種『I』人,留下了很多私人空間,不像香港總要搭檯。」

但移居了日本兩年,又有沒有改變他對香港的喜歡?「我記得初次移居日本一年後,再回到香港,從機場出來後途經青衣的海,突然覺得香港很美!」

「當你去到新的地方,不同的經歷、人與人之間的故事會更意想不到。」他頓了頓再作補充,「在日本,你或會跟某些人做朋友,要是在香港的話,可能你的生活圈子會不自覺地被規限了。所以去到別處,會有很多不同的經歷,也會多了時間去和自己相處,這件事也很重要。」

我覺得人生好像逐年在倒數,所以當自己還有能力時,就要把握時間去做。而我也完全沒有後悔去到一個新的地方生活,因為在某程度上,算是夢想達成。」他一臉滿足地認真說。

I’m Enough

或許,一段夢想的旅程結束,再回來追逐另一個夢,就是人生的意義所在。

而在 2024 年,他的香港首展就取名為「I’m Fine」,而最新的群展又正好叫「That’s Life」,似乎冥冥之中,成了互相呼應的一句話,使他回想起最近的一次重要經歷,「最近去台灣旅行,我竟在當地的圖書館內找到自己的書。在外地都能找到自己的足跡,那一刻,我覺得自己是挺成功的;而現在能在日本生活,某程度上都是件成功的事,而且今年在香港、台灣和日本都有展出我的作品,其實都很滿足了。」

不只如此,而他近來還受邀,把作品進駐 M+ Shop,販售成績亦算理想。若是要用一句話,來概括這半年,他思索了片刻說,「我突然間回想起來,都覺得今年的自己是挺幸福的,所以是『I’m Enough』,很滿足、很足夠,總算覺得自己畫了這麼久,終於有些成績。」

「畫畫就是我,我就是畫畫。」他笑言,「這世界太大了,是不斷有很多新的題材作畫,是不會畫完的,所以我可以畫一輩子,而這也是我來這個世界的目的。」

而關於最初的那道情境題,他是這樣回答的:「牛腩河、辣椒油 ,因為我去到日本後,最掛念的是香港的美食。有機會的話,我也想出第二集《香港散步日常》,為大家更新我的美吃名單!」

Executive Producer:Angus Mok
Producer:Mimi Kong
Interview & Editor:Louyi Wong
Videography:Zenus Ng, Kason Tam
Video Editor:Zenus Ng
Photography:Ken Yeung
Share This Article
No More Posts
[mc4wp_form 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