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關鍵詞開始搜尋
May 31, 2024

【本地攝影藝術家 David Leung 專訪】 從盛宴中誕生的小怪獸,來解構《見餐不是餐》的美味所在

小時候學比喻,老師讓人發揮想像,把不同的事物的特徵聯想起來,例如天上的雲朵像可口的棉花糖、那道彩虹像是一道七色彩橋、而太陽也像是一個巨大的火球⋯⋯在想像之間,世間萬物都變得十分生動、有趣,而抽象的事物也在句法中變得立體鮮明。

但長大後,聯想卻成了一種幽默感,不時給予人們放鬆一刻、笑一笑的機會,而這更成為了本地攝影藝術家梁大偉(David Leung)的創作靈感,還造就了其個人作品展覽。

見餐不是餐

是次個人作品展名為《見餐不是餐:see food NOT see food》,靈感源自一句中國古語:「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仍是山」,把見山的過程比作三個階段的人生哲學:第一階段看見甚麼就是甚麼、第二階段則為各種事物賦予意義。或許中文看起來比較深奧,但英文名字卻是一語道破。一句 Chin-lish「see food NOT see food」,極簡潔易明。

David 正正就是在演繹「見山不是山」—— 從最普通不過的日常食物之中,以獨特眼光發掘並展示它們富有生命力的一面。所以是次個人展覽中,就以其最具標誌性的《BEASTS FROM FEASTS》系列,為各位「食客」獻上一場視覺饗宴。

超現實「空想性錯視」

正職圍繞飲食、而興趣都是飲食的 David,總喜歡品嚐不同的美食,偶爾也會自己下廚,談到此,他很自豪地分享:「我很擅長蒸水蛋!」

而作為一名專門拍攝美食的攝影師,他會特別定格在佳餚最美味的一刻,並透過獨特的眼光及想像力,呈現食物中超現實「怪獸」的一面。無論是頂級的海膽忌廉意粉,還是鐵板燒的配角大蒜,同樣在他眼中擁有無限可能性。

在這場盛宴中,分為 5 個主題系列,一共 22 幅全新作品,全以「空想性錯視」(Pareidolia)的一種心理現象為主軸,把食物和風景照片後製成對稱影像,向觀眾展示隱藏其中的超現實面孔,並以獨特的裱裝方式與影像主題互相呼應。

甚麼是「空想性錯視」?這詞看似複雜,但其實是每人都擁有的「超能力」,也常常出現在日常生活。就在看見隨機景象時,容易聯想到各種表情或動物;又如顏文字,就是把一堆無意義的符號拼湊,而成為了各種俏皮的表情,實則都是人們在「腦補」。而 David 在 2022 年偶然發布一張雲朵的照片後,注意到朋友各自把雲朵聯想成不同的東西,便開始鑽研結合美食藝術與「空想性錯視」的可能性。他把過往拍攝的美食照片後製成對稱影像,讓人更容易聯想成各式各樣的面孔。

「油炸鬼」經 David 精雕細琢後活像其愛犬。

「我在這個展覽裡最喜歡這張(上述一作),因為很直接了當,是個開心的模樣。」David 說。

所以在《BEASTS FROM FEASTS》《Shot on iPhone》系列中,David 帶領大家尋找隱藏在食物和風景照中千奇百怪的有趣臉孔。「這裡的每一種,都是在世界上未見過的物種,但其實都是由一些很簡單的東西發掘出來,如一塊蒜頭片、一顆糯米糍一塊油炸鬼,但竟然可以變成大家心中的不同想像,我正是想帶這個訊息。」

《BEASTS FROM FEASTS》是 David 第一個連續創作的「空想性錯視」美食藝術系列,把看似各種奇異生物的對稱影像打印在金屬箔紙上,再裱在 18 寸的白色陶瓷圓碟,恰如美食端上餐桌的模樣,帶領觀眾走進美饌與幻想交織的世界。他解說道:「 Frame 其實是有意思的,因為照片全都是我在用餐時所拍的,所以碟子是很重要的 element,而我也想在照片中能呈現到食物的美味可口和立體感 」

《Shot on iPhone》更是 David 首次使用 iPhone 拍攝「空想性錯視」藝術系列的作品。他把過往半年間用 iPhone 15 Pro 在瑞士、日本、香港拍攝的風景照片轉化成對稱影像,再以 iPhone 的比例和形狀呈現作品。四幅作品的主題分別為城市、雲朵、火焰、樹木,當中瞬息萬變的元素尤其引人入勝。他還特意在旁列出作品的影像資訊,如:光圈、快門、焦距、測光模式、拍攝位置的經緯度等等,一來讓觀眾更能代入拍攝當刻的情境,二來強調藝術創作未必需要昂貴器材,藉此希望鼓勵大家探索藝術。

仔細看,你會發現炸蒜片像水牛、棉花糖似毒蛇,就交由你去發揮想像力。同時,當大家在尋找怪獸面孔的時候,怪獸也在凝望着觀眾,這就是「空想性錯視」的力量!

「因為我是挺 proud of 這次在 copywriting 的 visual,所以我才把『見餐不是餐』放大出來展示。在籌備展覽時,我在想,要是人們經過時看到空想性錯視Pareidolia,或許覺得這個字太深了,未必能明白,但用『見餐不是餐』,反而會令人多了一份 curiosity。」

又要有想像空間,還要兼顧對稱美學。仔細欣賞會發現,David 的作品不只是影像對稱,連名字也對稱。「見餐不是餐」、「BEASTS FROM FEASTS」都有着押韻和對稱感,不僅視覺上看得舒服,也容易理解。但要挑選出這大半年內的 22 張作品作展出,卻非輕易。他大概地數了數,原來都有 60 張之多。「但真的要挑選的話,我覺得是需要照片和我有多點共鳴, 才能給別人多點有趣的感覺。」

延伸閱讀:

跨界合作

「不論是用別人的照片做創作,還是自己拍攝的,其實方法都是一樣,也同樣需要 Respect,因為你和我的角度可以是不同的。」他頓了頓再補充說,「我想 Inspire 人們去看 beyond what you see,其實大家都可以在生活中用不同的角度去看不同的事物,不只是吃飯。」

所以在四個全新系列中,還有 David 首次與不同界別人士的合作。

《OFF MENU》中,由 David 與本地藝術家李純恩(Benny Li)「四手聯彈」共同創作而成。Benny 在 David 的作品旁揮毫,寫下有關食物的由來和作品的故事,再以水墨畫的方式裱裝,讓觀眾體驗結合美食、攝影、書法、文學的藝術表達,更增添詩意的氛圍。

《Art Jamming》 就是 David 邀請了美食作家兼果醬匠人 Wilson Fok 合作,以 Wilson 親手製作的天然果醬為主角,尋找隱藏的面孔的同時,又捕捉到其手工果醬的藝術性。主角雖同是果醬,但每一匙的份量、形狀、果籽分布等等各異,相片效果即截然不同。他分享道:「我很喜歡這系列的 Frame,令我覺得很畫龍點睛。似是把一甖果醬平面地表現在 Frame 和作品上。而大家可以想像一下,黑色的框就是果醬透明的玻璃瓶,後面那條裝飾用的紅白繩就在畫後,點綴着作品,而照片就是果醬。」

《Camera Eats First》則是由海港城出的「考題」,把收集回來的美食愛好者在海港城內所拍攝的美食照片,讓 David 精挑細選出 10 幅「最滋味」作品,再改造成限量藝術品《Double Shack》,和公眾能一同參與其藝術創作之旅。他說,這漢堡照片經對稱處理後,酷似科幻電影中的士兵,更特意找到該餐廳的鐵製托盤來裱起作品。

那最難的是哪一個作品呢?他想了想笑言,「不是一張,而是四張的《Art Jamming》。 因為其他照片都是在我吃飯時所拍下來的,但《Art Jamming》是和 Wilson合作的作品,他給了我六、七款不同的味道的果醬,還要自己擔任擺盤的『大廚』而我吃了很多頓早餐、起碼拍了超過三百張照片,才能挑出我滿意的這四張。」

每個系列的呈現方式都巧妙地呼應着影像本身,可見 David 對其作品的一絲不苟。「做人別那麼『死牛一面頸』,儘管大家看法不同,也要尊重對方;而我只是用一個比較特別的方式去表述這個看法,用飲食去分享空想性這件事也挺有趣的。」

最後問到,照片上哪一道才是他心中最美味的食物,他卻認真道,
「最享受的,不只是美食本身,還有一同享受美食之人。」

《見餐不是餐:see food NOT see food》
日期:即日起至 6 月 16 日(上午 11 時至晚上 10 時)
地點:海港城美術館(海洋中心二階 207 號舖)

Share This Article
No More Posts
[mc4wp_form 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