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長期食瀉藥恐致營養不良?營養師教你 5 招改善便秘,攝取適量油分更重要!

便秘問題困擾不少都市人,長期忽視更可能引發腸道健康隱憂。膳食纖維與水分固然重要,但你知道「適量油分」同樣是幫助潤腸、改善便秘的關鍵嗎?今次找來認可營養師吳耀芬為大家拆解便秘常見成因及改善方法,並分享日常飲食與生活調整技巧,助你養成健康腸道,遠離排便困擾!

便秘 5 大常見成因

飲食改變 (如膳食纖維和水分攝入不足):纖維有助於糞便中保持水分,增加糞便的體積,使其更容易排出。此外,水分攝入不足時,身體會優先保留血液中的水分,導致腸道中的水分被大量吸收,使糞便變得乾硬,進而造成便秘,

忽視便意:忽視便意會改變腸道肌肉的運作方式和排便規律。

壓力:壓力會干擾自律神經系統的運作,特別是減弱促進腸道蠕動的副交感神經活性,導致腸道蠕動減慢,糞便在腸道停留時間增加,水分被過度吸收,形成乾硬便,難以排出。

排便規律改變:正常排便是依賴腸道規律且有節奏的蠕動,而這些蠕動受人體內部「生物時鐘」的調控。排便規律的改變常與生物時鐘紊亂有關,例如輪班工作或時差反應,這會干擾腸道的正常蠕動,導致便秘。

缺乏運動:運動量不足會降低腸道蠕動速度,影響排便。

 如何改善便秘?

1.增加膳食纖維和水分的攝取量

膳食纖維有助刺激腸道蠕動。含豐富膳食纖維的蔬果包括綠葉蔬菜、豆類、香蕉、橙等,或麥包、麥皮或紅米飯等都是高纖維的穀物類食物。水分有助濕潤腸道軟化大便。每公斤體重每日需要約 30毫升的水分。舉例來說,以一個體重約 60 公斤的人為例,每日所需要攝取的水分約是60(公斤)x30(毫升)=1800毫升,即相約於七至八杯水(一杯為250毫升)。

2.適量的油分

油分對潤滑腸道亦非常重要,加上油分有助身體吸收脂溶性的營養素,是不可或缺的營養,所以建議煮飯時可加適量的油分,建議每人每日攝取約3至5茶匙油。

3.益生菌

有研究指出益生菌可增強色疫力,促進腸道健康。例如乳酪中的益生菌能改善腸道環境健康,有助抑制腸道惡菌。

4.適量運動和減壓

簡單的運動如緩步走、仰臥起坐或扭腰等,幫助提升血液循環,同時有助刺激腸道蠕動,盡量避免長期久坐工作,而且還能放鬆身體肌肉,同時有助舒緩緊張的情緒。

5.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

不要忽視便意,當你覺得想排便時,一定要及時排便。另外,建議嘗試每天在同一時間排便並留出充足的排便時間],以便舒適地排便。

長期使用瀉藥對便秘的影響?

長期使用瀉藥來緩解便秘,可能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甚至加重便秘或引發其他健康風險,例如會導致腸道功能依賴與減退。人體腸道有自然的蠕動和排便反射機制,長期依賴瀉藥 (尤其是刺激性瀉藥) 會讓腸道逐漸喪失自主蠕動的能力,習慣性地等待藥物刺激才能運作。一旦停藥,腸道蠕動會變得更加緩慢,便秘症狀可能比用藥前更嚴重,形成惡性循環。

另外,容易引起電解質紊亂與營養失衡。瀉藥會加速腸道內容物的排出,可能導致體內水分、電解質 (如鉀、鈉、鈣等) 大量流失,出現乏力、頭暈、心悸、肌肉痙攣等症狀。此外,長期腹瀉狀態會影響腸道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可能導致營養不良、體重下降等問題。

因此,建議治療便秘應以調整生活方式為基礎,如增加纖維攝入、補充足夠水分、適量運動等,而非依賴瀉藥。若便秘症狀持續,應及時就醫,明確原因後對症治療。

了解更多:吳耀芬 Kathy – 認可營養師 (香港營養師學會)
家營營養中心」創辦人,常出席電視報章營養專訪,及撰寫專欄文章。Kathy 是中大食物及營養科學學士、港大心理輔導學碩士、認可身心語言程式學(NLP)導師和催眠治療師。她以「身營心營」為信念,幫助城市人快樂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