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都有座莫奈睡蓮花園?兩座夢幻拱橋帶你步入名畫中,價值連成的《睡蓮》是如何從花園變成價值連成的畫作?

當紫色花朵輕舞於清澈水面,光影斑駁間如夢似幻,你很難相信這不是法國吉維尼(Giverny),而是位於台灣東部的一所農業職校 —— 國立花蓮高級農業職業學校的生態池,以其滿池盛開的睡蓮,創造出一幅活生生的印象派畫作,彷彿將法國印象派巨擘莫奈(Claude Monet)的畫筆魔法帶到了台灣!
當你漫步於池上的木質棧道,或踏上那座優雅的拱橋,藍天白雲與綠葉紫花交織成的倒影在水面搖曳,宛如親臨莫奈那幅價值連城的《睡蓮》系列畫作中。但說到底,《睡蓮》是如何從一個花園變成一幅畫,再成為價值連成的拍品,到底魅力在哪?
印象派巨擘 莫奈(Claude Monet)
情迷法國小鎮花園內的《睡蓮》
「池裡的精靈浮現在我眼前,我舉起了調色板。」—— Claude Monet

尺寸:73.3 x 101公分
估價:港元 200,000,000 至 280,000,000 / 美元 25,000,000 至 35,000,000
《睡蓮》(法語:Les Nymphéas)是莫奈的系列油畫作品,此作由莫奈家族收藏多年,現由一位顯赫私人藏家委託拍賣。而《睡蓮》之始,便要從他踏入了法國小鎮吉維尼(Giverny)開始說起,也是莫奈創作之路的轉機。
時年四十多歲的莫奈,在第一任妻子 Camille(法語:Camille-Léonie Doncieux)因病逝世後,多次搬家。一次偶然,他在列車上一睹法國小鎮 Giverny 的風光後便情迷其中,自 1883 起租下一所房子後,便一直移居至此。


房子的穀倉被用作畫室,還有果園及小花園,也離當地的學校很近,所以四周的景觀給他帶來大量的創作靈感,遂以畫為生。此時起,他的作品便越賣越多,逐漸改變了他窮困的狀態;及後他買下了房屋和庭院,還親自種植了花園,在那裡完成他餘生的藝術創作。
這段時日,他喜歡繪製受控狀態下的自然,便開始了系列繪畫創作 —— 即多次繪製同一場景,以捕捉光線的變化和季節的流逝,如作品《魯昂主教座堂》、《乾草堆》、《白楊樹》、《國會大廈》等,當中就以《睡蓮》最為著名。
他最愛所種的一池睡蓮,起初只是觀賞之用,後來他漸漸產生了創作的衝動。自 1899 年開始畫睡蓮,先以日本橋為中心的垂直視圖,後來又花了 20 年的時間,去創作了一系列大型畫作,引領觀眾沉醉於波光粼粼的池塘之中。但漸漸年邁的他,受白內障的影響,使他的畫作變得整體偏紅。及後,他進行了兩次白內障手術,而手術過後,他還能看見常人難以看見的紫外線,影響他對顏色的觀察,所以他重新繪製了部分作品,當中的睡蓮變得更藍。

在 1908 年時,他給好友的信中寫下:「這些水光和倒影的景色已經變成了一種叫人癡迷的執念,它們已經超脫我這個老人的能力,但我依然想要描繪出我所感知到的。」
可見,這片花園不僅是他晚年最深情的摯愛,更成為他藝術創作的靈感源泉,更成就了他最美的傑作。從 1899 年開始,睡蓮成為他 obsession 般的創作主題,他前後創作了約 250 幅相關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現存於巴黎橘園美術館的八幅巨型《睡蓮》裝飾畫。雖然晚年的他,一直以模糊的視線來感受光影和世界、以睡蓮記錄他目光所及的美麗之境,這些睡蓮畫作卻散落世界上的大美術館、博物館,也被各國收藏家爭相購買珍藏,成為現代藝術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作品之一。
這作品更是標誌著傳奇系列的先河,更是 125 年來首現拍場,與首組《睡蓮》系列中的另外七幅畫作在格式、尺寸、顏色和處理手法上也不盡相同,展示了莫奈《睡蓮》作品中最重要和最激進破格的藝術手法 —— 將觀眾帶到池塘的中央,讓目光集中於池水、大氣和光線之間的變化,對後世影響深遠。
溫潤的光、藍紫色的調子,既散發著溫柔而又明亮的氣氛,又有著畫面中的動感,使人感到無邊無際的自在和安逸,留下一份屬於歲月靜好的療癒感。因此,其珍貴價值不言而喻。
花蓮高農的植生棧與雲山橋
池上漫步的詩意棧道
花蓮高農的生態池上,有兩座名為「植生棧」與「雲山橋」的景觀橋,宛如刻意複製莫奈花園的日式拱橋與棧道。此生態池由李佳臻建築師事務所打造,其中「植生棧」是一座貼近水面的木質棧道,讓遊客能近距離欣賞睡蓮;而「雲山橋」則是一座優雅的白色拱橋,從橋上俯瞰,池面上的睡蓮與倒映的藍天白雲構成一幅活動的印象派畫作。
這兩座橋除了美學價值,還有教育功能 ——「植生棧」設計為開放式學習場域,讓學生能近距離接觸水生植物生態;「雲山橋」則象徵學校「讓學生勇於追夢、登高望遠」的教育理念。而兩座橋落成後,更獲得台灣的多項獎項肯定,如台北設計獎、金點設計獎等。
當你踏上這些橋樑,腳下是紫色睡蓮點綴的碧水,頭頂是藍天白雲,彷彿置身於莫內筆下那永恆的午後時光。
《Emily in Paris》的浪漫場景
距離巴黎僅一小時車程的吉維尼,現時亦是法國最受歡迎的藝術朝聖地之一,每年吸引超過 50 萬遊客。莫奈花園分為兩部分:住宅前的「花園」種植著繽紛花卉,以及隔著馬路的「水上花園」,後者正是著名睡蓮池的所在地。這裡的日式橋與池塘被精心保存,周圍種植著紫藤、垂柳與各色花卉,彷彿莫奈畫作的三維再現。
Netflix 熱門影集《Emily in Paris》第四季就曾在此取景,Emily 與 Camille 在花園中小船上的一場戲,雖然拍攝時正值淡季,但製作團隊以假花塑造出盛開的景象。但劇集將藝術與戲劇融為一體,以莫奈花園為背景,引導觀眾探索個人情感,使花園的美麗與寧靜與人物內心的動盪形成鮮明對比,彰顯了藝術與自然的療癒力量;而伴隨着藝術與戲劇的結合,也為故事增添了深度,使其更具吸引力。
日本高知縣的北川村
「莫奈花園」
Photo Source https://shikoku-tourism.com/
然而,除了法國原址和台灣之外,在日本高知縣的北川村亦有個「莫奈花園」,也是全球唯一獲認證可冠上「莫奈花園」之名的地方。在每年 6 月至 11 月,這花園都可欣賞到藍色睡蓮盛開的景象,園內還設有「花之庭園」、「水之庭園」以及「博爾迪蓋拉之庭園」,這 3 座庭園孕育了多達 7 萬株花草植物,還自生著 8 種瀕臨滅絕危機的濕生植物。
莫奈的藝術魅力跨越時空與國界,影響了從法國到日本再到台灣的無數創作者與欣賞者,而花蓮高農的睡蓮池,正是這種跨文化藝術共鳴的最佳例證。
世界各地的莫內睡蓮收藏

現今,莫奈的睡蓮作品散落於世界各地的頂級美術館,成為藝術愛好者的朝聖之地。日本對莫奈情有獨鍾,東京國立西洋美術館於 2024 年 10 月 5 日至 2025 年 2 月 11 日曾舉辦《莫奈:睡蓮時刻》展覽,匯集巴黎馬摩丹博物館 48 幅珍品;京都朝日集團大山崎山莊美術館則珍藏一幅 1907 年的《睡蓮》,畫面「巧妙地描繪出浮有睡蓮、倒映著天空和樹木的微瀾水面」。
在 2024 年末,亦有兩幅《睡蓮》現身在香港佳士得、蘇富比,成為焦點作品,在 2024 年 9 月 26 日的首次香港佳士得拍賣中,更是最終以 2.33 億港元成交。
現在,你不必飛往法國或日本,在台灣的東部,花蓮高農已為你準備好一場與莫內相遇的視覺盛宴。漫步於植生棧與雲山橋,感受紫色睡蓮在陽光下的舞動,體驗那段跨越百年時空的藝術對話,親身感受那幅幅名畫背後的靈感泉源 —— 那片流動的、永恆的、充滿光影魔法的睡蓮世界。
Source 丰宇影像 Yuchen Chao Photography, Christie’s , https://shikoku-touris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