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0年創辦以來,愛知國際藝術祭(Aichi Triennale)一直以探討深刻的人類議題而見稱。2025年,這個盛會以全新名稱和更為國際化的姿態呈現給全球觀眾。本屆藝術祭的主理人是名自非日本籍的藝術總監——胡爾·阿爾·卡西米(Hoor Al Qasimi),她不僅是沙迦藝術基金會的創始人,亦曾擔任沙迦雙年展的策展人,以她豐富的國際視角,為愛知帶來精彩的藝術交流。
今年展覽的主題是“灰燼與蔷薇之間的時光”,這句來自叙利亞詩人阿多尼斯(Adonis)的詩句,帶給全世界對生命的深刻反省。阿爾·卡西米解釋,這個主題反映了當前世界經歷的持續暴力和破壞,並強調了在絕望與希望中尋找重生的可能性。她指出,愛知2025的展覽不僅揭示了人類對地球的破壞,也提醒我們必須重新認識與地球的連結。
藝術祭共匯聚了61組來自世界的藝術家,他們的作品涵蓋多個地區,包括“全球南方”地區的中東、非洲、中南美等地的藝術家。愛知藝術文化中心的主展場以印尼藝術家Mulyana的裝置作品《湍流與盛放之間》開場,這個作品運用海洋生物的形象,旨在讓觀眾領略生命韌性與生態循環。展廳內,設計以毛線編織出理想化的海底花園,一片色彩斑斕的毛線珊瑚和魚群,讓人彷如置身於童話般的水下世界。然而,下一展廳即呈現全球變暖下被漂白的珊瑚與靜臥的鯨骨,生與死、盛放與凋零在此共生共存。
從海底的異域,“愛知”延伸到中東的地緣政治與文化。阿爾·卡西米的加入使得中東戰爭記憶、社會斷裂和生態問題得以引入愛知,使這座日本地方城市成為跨地域的藝術對話場景。她成功地將愛知地區的歷史、工業與環境問題與展覽主題相融合,揭示出“灰燼與蔷薇之間”這一主題的深邃意境。
雖然展覽的主題起源於中東,但策展統籌飯田志保子解釋了這不僅僅是中東的故事。她提到,展覽的議題同樣觸及日本面對的戰爭、自然災害等挑戰。在日本,無論是戰爭的歷史軌跡,還是地震、颱風等自然威脅都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
許多日本藝術家的作品亦回應了這些議題,從自然史的再現到戰時記憶的追溯,表現對人類與自然的複雜關係的探索。杉本博司的“立體模型”系列在愛知藝術文化中心展出,探索其對生與死、真實與虛構的攝影思考。而與生猛的海洋視角相呼應,Koretsune Sakura的作品則融合了愛知當地的捕鯨傳統,與全球的生態命題形成共鳴。
濑戶市的展場同樣展出精彩作品,著名的製陶城市因其工藝遺產而與藝術節的展覽產生強烈關聯。傑出的作品如旺奇·穆圖的雕塑《沉睡的巨蟒》以及西條茜的陶瓷系列,這些作品不僅間接指涉了當地的製陶歷史,還象徵著人類在與地球自然共生方面的反思與實踐。
在濑戶市的展館內,觀眾可見佐佐木類的裝置,這些藝術品結合當地舊玻璃與廢棄材料,為這些過去的材料賦予新的藝術生命。飯田強調,藝術無法立刻改變現實,但通過這種藝術對話,人們能夠思索人類與自然共生的重要課題。
愛知國際藝術祭不只是藝術的盛會,它不斷重申地域間文化交流的可能。不論是愛知的本地居民,還是來自全球的遊客,藝術祭都以獨特的視角邀請大家參與。飯田希望觀眾能見証藝術所帶來的持久影響力,即便在明天我們無法看見直接的改變,但這種探索與思考本身就是希望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