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艺斯Phillips将在下个月在纽约举行名为《Racing Pulse》的钟表拍卖,而138件拍品中,一枚从未在拍卖场出现过,由保罗·纽曼生前日常佩戴多年的珍稀Rolex Daytona Ref. 6263,以及被称为“酷王”的史蒂夫·麦奎因,在代表作《勒芒》中佩戴的TAG Heuer Monaco手表最具话题性。
在上一集介绍了Paul Newman 6263的珍贵历史后,接下来,我们将深入了解史蒂夫·麦奎因当年佩戴的在钟表界和赛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TAG Heuer Monaco手表。
熟悉这枚 Monaco 的朋友,应该会知道3个有关它的史实:1) 它是表厂最具代表性,专为赛车而设,而且是 Heuer(当然仍未改称为 TAG Heuer)首款手动上链计时腕表,与及世上第一枚方型防水计时腕表;2) 因为《Le Mans》,Steve McQueen 成为它的象征;3) Monaco 如此珍贵,但当年拍摄《Le Mans》时,Steve McQueen 却拥有多达6枚同款腕表。今次在《Racing Pulse》登场,有别于拍品中最高估价值的 Paul Newman 6263,这枚 Heuer Monaco 更不设公开估价,可见这枚腕表直接反映了对于表坛、拍卖市场有着甚么程度的影响力和地位。
能够让 Phillips 以私人估价形式安排的拍品,这枚 Ref. 1133B 的故事当然不仅如此。据了解,70年代的钟表市场上,以蓝色作为表面主调的腕表属于罕有设计,而 Heuer 历史上的蓝面 Monaco 更为罕见,Heuer 历史部门总监 Catherine Eberle-Devaux 更透露1969年至1970年期间,品牌只生产了约5000枚蓝面 Monaco,而表款型号 1133B 当中的「B」则是代表着「Blue dial 蓝表面」。
正如上述提及,史蒂夫·麦奎因在《勒芒》整个拍摄过程中,共戴上和拥有多达6枚同款手表,根据资料显示,史蒂夫·麦奎因在电影顺利完成拍摄后,分别将其中4枚分配给电影道具师兼好友唐纳德·B·南利,剩下的2枚则由史蒂夫·麦奎因本人收藏。如果一直留意拍卖市场的消息,应该会知道6枚摩纳哥手表近年来已经分别在公开拍卖中成交,或者被私人藏家收藏,而这次上拍的又是哪一枚呢?正是史蒂夫·麦奎因本人收藏的两枚之一。
然而,更有趣和珍贵的是,这只手表最终并没有落入史蒂夫·麦奎因的手中。故事要追溯到《勒芒》拍摄时期,负责与豪雅(Heuer)接洽有关赞助戏中手表的唐纳德·B·南利(Donald B. Nunley),为史蒂夫·麦奎因向手表厂申请了6枚手表后,在电影开拍初期就发现其中一枚已经迅速消失,剩下的5枚分别是专为史蒂夫·麦奎因定制的一枚和4枚上述提到的备用手表,最终由唐纳德·南利所拥有。当然,作为这部赛车电影的灵魂人物,加上与史蒂夫·麦奎因如此友好的关系,唐纳德·南利在那只手表消失后不久就得知是史蒂夫·麦奎因的把戏,从始至终根本是史蒂夫·麦奎因自己收藏起来的。
为什么史蒂夫·麦奎因会有这种举动?
尽管以往所有采访、影史均没有清楚列明事件,不过大概可推算那枚「消失的 Monaco」应该就是今次上拍的手表。源于当日完成拍摄后,Steve McQueen 与向负责管理及调校戏中跑车、Porsche 标志性 Le Mans 战车 917 KH 的主机械师 Haig Alltounian 一同将跑车推回车房,与家人互拥后突然向他送上一枚 Heuer Monaco,而当时受宠若惊的 Haig Alltounian 更即时拒绝了 Steve McQueen,并指手表应该留给 Steve McQueen 的家人。
然而,史蒂夫·麥昆最終還是堅持將手錶送給海格·阿爾圖尼安,當他認為史蒂夫·麥昆太客氣時,海格·阿爾圖尼安發現手錶底蓋已經刻有「To Haig Le Mans 1970」的字樣,顯示史蒂夫·麥昆早已計劃向他致謝。後來的資料顯示,史蒂夫·麥昆的家人也收到另一只摩納哥手錶,因此可以推斷,海格·阿爾圖尼安當時收到的那只摩納哥手錶,是史蒂夫·麥昆在開拍初期收藏起來,並私下找人刻上紀念字樣的手錶。
面世超过50年,最后一枚 McQueen Monaco 在拍卖场压轴登场,意味着今次过后,相信短时间将不会再见「McQueen 专属」的原版腕表在公开场合出现。虽然今次 Phillips 不作公开估价,但考虑到上一次(2012年)由 Donald Nunley 所拥有的 Heuer Monaco 最终以$80万美元成交,市场上的分析及推算均认为这枚压轴作将以突破$100万美元甚至更高价格成交。
最後特別一提,Phillips 將於明天起舉行一連三天的《Racing Pulse》預展活動,這枚 Heuer McQueen Monaco 亦將會出現,而 ZTYLEZ 亦獲邀出席。想一睹這枚焦點鉅作的近距離實物照的話,緊記要留意 ZTYLEZ 及 Facebook 專頁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