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關鍵詞開始搜尋
3月 4, 2022

独立影像创作人崛起!率先看本届ifva独立短片及影像媒体比赛的入围佳作!

第 27 屆ifva 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節

 ifva独立短片及影像媒体节今年迎来第27届,不过受疫情影响,原订的放映活动及展览也未能如期举办。而最受关注的独立短片及影像媒体比赛赛事则转至线上进行,并将于3月12日网上直播得奖赛果。

比赛共分 5 大组别,包括公开组、青少年组、动画组、亚洲新力量、媒体艺术组,今年有 50 个入围作品,不少创作者都以不同角度演绎日常,回应时代,因此别具意义。以下大家将可通过宣传片率先预览部分作品的精彩片段。

公开组

第 27 屆ifva 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節
祝紫嫣《凪》

公开组入围作品既有对生活与生存的挣扎,亦有对在新常态及离散之中的各种别离与重聚。祝紫嫣以《凪》记一场香港女生与日本男孩在高雄的相遇;郭颂仪的《与乱世共舞》以舞蹈及纪录片段,回应乱世。

左:楊景麟《明月光》;右:盧煒麟《無聲告別》
黃嘉祺《菲與火》

杨景麟首次执导作品《明月光》,由新生代演员陈汉娜演绎在同一个月亮下,相隔两地的思念之情;黄嘉祺《菲与火》的长篇剧本,率先入选柏林影展新锐营 2021 Script Station;还有唐艺的康城最佳短片《天下乌鸦》,以及古本森以影像纪录长洲戏院最后面貌的《无映之地》等。

青少年组

黃煒華《盼望的緣分》
阮偉豪《脱序》

青少年组作品,保持年轻视角的跳脱辛辣,面对疫情、制度、以至迫不得已的离别,还有对大自然的反思,都化作真诚而坦白的影像。

动画组

动画组入围作品,既有都市日常写照,亦有黑色童话。四部本地作品风格各异:邓靳琦生于屯门,以《屯门往事》一解其思乡之情;melancholy 的《安氏林羚》则是一头被都市生活同化的羚羊的失语过程的黑色寓言;罗浩宏、李颖琳的《失恋配送员》记录食物外送员的日常。

melancholy 《安氏林羚》
黃詩硯《Butterfly Jam》

张小踏的《极夜》提醒我们,经历无数次粉身碎骨后,只要挨过,极夜总会过去。其他亚洲作品分别来自台湾、中国、日本及新加坡等地,其中 Honami Yano 的《A Bite of Bones》,作品由凭《头山》入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的山村浩二导演任监制;黄诗硯的《Butterfly Jam》则是第 58 届金马奖最佳动画短片入围作品。

 亚洲新力量组

 Yoshiro  Osaka 《A Little Circus》

 亚洲新力量组集合多国创作人作品,其中有谈世界议题如疫情下平凡人的非凡生存方式,亦有生老病死等人生课题。《A Little Circus》由日本导演 Yoshiro  Osaka 掌镜,细致记录柬埔寨一个马戏团在疫情下的日常。

李明洋《舍利》

《講話沒有在聽》是台灣著名剪接師李念修的作品,以黑色幽默手法改編父親過世的親身經歷,由老牌演員金士傑及楊貴媚主演;李明洋則憑《舍利》入圍釜山電影節及克萊蒙費朗國際短片電影節,作品審視文明推土機與傳統信仰之間的衝突。

媒体艺术组

 媒体艺术组的作品包括以声音装置、电子游戏、自主智能体及卡式带等新旧载体,刻画在这变幻之时对未来与过去的想像。本地作品包括:杨静和关子维的电子游戏《遗忘工程师》,玩家任务是在已过世的艺术家脑中寻找创伤记忆。

謝俊昇《「我親像海波浪,有起也有落。」》
陳朗丰《Petri.Vista》

谢俊升的《“我亲像海波浪,有起也有落。”》,借由望海和听浪,重构与祖父的回忆;陈朗丰的《Petri.Vista》以自主智能体仿效人类活动的现象;刘清华的《洞壁与哨鸣》以定格动画展开,现实世界的时间将与其中浓缩的时间作对照。

得奖赛果将会在3月12日(六)晚上7时于线上公布(直播收看按此),大家记住锁定平台收看,支持心水作品!

了解更多:ifva

图片来源:ifva、香港艺术中心

Share This Article
No More Posts
[mc4wp_form 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