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關鍵詞開始搜尋
3月 30, 2022

关锦鹏导演 – 镜下言情 | 艺城游记

【藝城遊記】鏡下言情 -電影導演 關錦鵬 訪問

电影界四十多年来,关锦鹏导演为香港电影界创造了许多传奇佳作,从执导处女作《女人心》开始,他擅长把握“女性情感”的特点已初露端倪。《地下情》、《胭脂扣》、《阮玲玉》、《红玫瑰与白玫瑰》、《蓝宇》、《长恨歌》等成为华语电影经典,作品曾获得柏林、威尼斯等国际影展大奖提名,并获得金马奖、香港电影金像奖的肯定,奠定了他在华语电影界的影响力。

在80年代香港电影业的黄金时期,武打、喜剧元素的作品大行其道,关锦鹏导演早已突破香港电影公式化的美术概念,坚持作品以「人物行先」,在他执掌的镜头底下,不论女人情、男女情、甚或同志情,段段洗练细致,真挚动人。

情感丰沛的本性,让他创造出不少代表性的电影角色:梅艳芳与张国荣倾情演出《胭脂扣》,唏嘘哀怨的爱情成就影坛上的不朽传奇、张曼玉演活一代默片女星阮玲玉、跃升为首位在柏林影展封后的华人演员、《蓝宇》含蓄温婉的同性爱情,成为华语同志电影的里程碑。然而不论电影设定如何变更,关导在骨子里对城市、对当下世代的感怀始终离不开香港。近年,他在大学担任讲师,以教育方式延续对电影的热爱。

去年,关锦鹏导演完成了几部电影的4K修复,并陆续在电影院重新上映。在本集《艺城游记》中,我们邀请关导演与我们细谈多年的光影之路。一切从“情”出发,看他如何通过电影刻画出段段细腻动人的爱情,又如何以作品书写对这座城市百味交织的感情。

“导演其实很多时候都是雌雄同体。”

回顾关导过往的作品,电影兼具艺术性、文学性,而最令其作品于云云电影中突出的,是每个形象立体的角色。从痴心一片的如花、青涩懵懂的蓝宇、沧桑迷离的王琦瑶,每个皆拥有丰富的人物形象,以至于抽离在电影之外,这些人物都鲜活立体,仿佛真的出现过在我们生活里。

能够用镜头精准捕捉每个角色细腻的感情,我们都好奇导演本身个性上具备什么特质,帮助他去塑造电影人物。

导演回想 1996 年为英国电影协会拍摄有关中国电影百周年的纪录片,那时重访两岸三地影史,谈及华语电影中的性别议题,其中跟《霸王别姬》导演陈凯歌谈及,做导演应是「雌雄同体」。关导坦言:“即使当时我仍未公开同志身份,但我很清楚自己的性取向,我觉得这个身份给予我很多女性的敏锐与触角。”后来从电影回到自身,他首度与母亲谈及同志身份,坦诚地面对这身份赋予他的独特性。

也许一般人会觉得电影导演身上都有一股威严且不可亲近的气势,然而眼前这位谈吐斯文、淡定自若的导演,却散发着一股温和沉稳的气质,宛如他镜头下的人物,不缓不急,自有一番不容打扰的步调。「雌雄同体」这特点,其实早已贯穿在关导的作品中。能如此细致地把握女人的阴柔,只因他内心亦在经历这些纠结与情绪。后来,这些「女人们」各自走到不同故事篇章中,从柔情似水的「媚」,到坚毅果敢的「烈」,全都让人刻骨铭心。

如果说电影对于导演是生活的延伸,那关导究竟投放了多少「自己」在作品中,又有否试过将自己某些生活经验投放在电影创作里头?

他告诉我们说:“未必是整件事搬到电影中,但有可能是对某件事所触发的感受,或是对于某个人、某个角色,甚或是一个空间的感觉。有亦不奇,但我觉得更多的是『感受』这件事,那可能是我记忆中的东西,或是生活中观察到的东西,加上一些原创的想像空间。”从留意日常开始,关导认为生活上总能给予他创作的灵感与冲动。

“编剧的角色很重要,因为一切由剧本出发,而我的要求就是人物行先。”

从创作灵感至一套完整电影的诞生,需要集众人力量而成。中间隔着剧本创作、美术指导、造型设计、演员出演、后期制作等多个步骤。那么在电影导演心目中,导演、编剧、演员之间,又该如何互相配合,共同塑造出一个好的电影角色?

《女人心》剧照

关导分享说:“其实由首部电影《女人心》开始,我都是将人物放在首位。当角色成立了,我跟编剧理解人物关系时,会先做很多功课,然后才构思他们碰撞之后会发生什么故事。无论爱情又好,冲突又好,都是有理据的,你会理解那个人物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有这样的行为。”

因此,当《女人心》锁定由周润发、缪骞人、钟楚红出演时,编剧邱刚健会搜集演员、空间、环境等各种资讯,而导演亦会提供很多相关的资料,彼此合作无间,务求故事中每个人物都丰盈。关导为人感性细腻,创作上却是如此理性清晰。与其说他追求一个惊心动魄的情节桥段,更多的是想塑造出一个真情实意的人物。

《胭脂扣》剧照

而谈及其最广受赞誉的电影《胭脂扣》,故事虽然是改编自李碧华的同名小说,但他与编剧便就人物塑造上下了不少功夫。他说:“如花一角在原小说中都很精彩,但故事更聚焦以她苦等十二少的事,去衬托出万梓良与朱宝意那对80年代年轻男女的爱情观。但对我和邱刚健来说,这应该是一套爱情片,而不是鬼片。因此,我更着墨于30年代,十二少与如花那段缠绵悱惻的故事。”

月光如梦幻,花朵若即若离,导演和编剧抓住了这一点,配合当时的“百变梅艳芳”形象,展示了如花的男装、女装、淡妆浓抹等各种风格,使角色与演员更贴近,也让演员活灵活现地演绎角色。

五十年誓言化作烟云字,他镜下的如花终归发现痴心错付,黯然离去。如此,一套女鬼返阳的故事,化成了凄美动人的爱情绝响。满是唏嘘与辜负的一段情中,如花的敢爱敢恨仍缨绕在这代人心里。人物先行,大抵就是让角色都先走进观众记忆里。

作为一个导演,真的要懂得『既近且远,既远且近』。

在任何艺术形式中,创作者在作品中投放个人情感都是无可厚非。然而对电影导演来说,却要与自己的作品保持一定的距离。导演在镜头后看着演员表演,看似是旁观者,但实际上也是主宰人物情感流向的人。既然作品源自导演对生活的感怀,我们也大胆地问导演是否曾将自己代入电影角色的处境中,以至难以抽离。

关导毫不犹豫地答道:“不会。以拍《蓝宇》为例,正因为本身 gender 的问题,我觉得有些时候不能跳得太入去。有些东西你可以代入到情感,但你同时要做一些判断,跳出来看那个演员的表演是否真的是你想要的。『既近且远,既远且近』就是这个意思,要有一个距离。”作为专业导演,对于自己与演员演出之间的距离,关导早已游刃有余,自有一套法则。他续说:“我觉得这已经是深植了在心里,每套戏打从讨论剧本的阶段,是已经需要这样。”  

《蓝宇》剧照

《蓝宇》这部电影展现了跨越性别的深情,导演关锦鹏也凭借这部作品获得金马奖最佳导演的荣誉。然而,当最初公布选角时,这部电影备受质疑。人们对男同性恋的爱情普遍认为应该有明显的男性和女性形象对比。当大家质疑刘烨出演的蓝宇不够“唇红齿白”时,导演却认为不应该为角色设限,正如他过去的作品一样,他会放手让演员发挥。

导演回忆道:“两位主角都花了很多心思,记得筹备拍摄的阶段,演员已与剧组同住在一间酒店里,我们围读剧本,进行各项筹备工作等,特别对他们两个直男来说,其实需要时间适应。胡军很好的地方就是他会一直带着刘烨,刘烨也是一个很专业的演员,但去到某些时候,胡军就像一个兄长很细心地照顾他的一些感受。所以到开拍时,他们基本上就是在表演,完全代入了角色,(性别)这件事没有再阻碍他们。”

《蓝宇》剧照

He continued, “On the first day of filming, we shot a scene in the hotel with both actors naked. The script supervisor and assistant director were both women at the time, but there was no need to clear the set. The crew just did their job in the room, and the two actors performed naked. They created something very rare together, very naturally, everyone did something we believed in.” Everything happened naturally, as the director led the actors in the performance, giving them space, sparks naturally collided. 他继续说:“第一天开工我们就在酒店拍摄两位演员赤身裸体的场景。当时现场剧本监督和助理导演都是女性,但并没有需要清场。工作人员就在房间里做他们应该做的事情,两位演员就赤裸着身体出演。他们共同创造了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非常自然地,每个人都做了我们相信的事情。”一切都发生得很自然,导演引导演员表演时,给予他们空间,火花自然地碰撞。

关导不论在捕捉男女情或是同志情上,都表现得恰如其分,我们都想知道他如何拿捏不同形式的「人情」。导演由衷地说:“我觉得都是一样的,其实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我们不要让性别这件事去左右我们。”虽然从形式上来说,我们可以明确辨出那是一段同性或异性恋情,但对导演来说,撇开性别身份,这些形形式式的故事只不过是两个个体的相恋。最后一角在工地里因意外死亡,逝者已矣,独留生者在余生回味这段苦涩的禁忌爱情,而镜头外的观众何尝不为这段未能开花结果的关系黯然神伤。

我跟演员的沟通都很直率。

尽管导演开镜以后,要与作品保持一段距离。但镜头背后,关导和演员的相处则密切得很。他直率地分享道:“我会将自己一些个人经验、感情上的挫败,甚或所有事我都可以告诉演员,但我同时想演员能将内在收藏的情绪分享出来。若在拍戏的中途,演员在某场戏停滞住,我会提醒他从个人经验中抽取某种情绪,再搬移到演出中就对了,我好在意跟演员的沟通。”身为导演,关导清楚地把控了情感与理性的投放,体贴地引导演员的表演,也留有让人理性思考的空间。

面对演员,关导可以说是完全打开心扉地与演员对话,这种推心置腹的交流,亦让他跟演员拥有更深厚的联系。他分享道:“例如刚才《蓝雨》提到的胡军和刘烨、《胭脂扣》里的梅艳芳、《长恨歌》中的郑秀文、《越快乐越堕落》中柯宇纶、陈锦鸿、邱淑贞等等,我们都谈得很细致。”当然,拍摄总有杀青的一天,演员们后来各自回归自己的生活与工作,昔日在影场交换过的经历也就被大家稳稳藏于心池。但无可否认的是,他们彼此分享了一部分的生命。

《长恨歌》剧照

这种坦诚相对的交流对于他们来说是私密的,导演也没有分享得太深入,但我们从演员们的反馈中得知,其实他们都深刻地感受到导演那份坦率与细腻。曾经二度出演关导作品的郑秀文就曾在访问中表示,关锦鹏是个非常用心的导演,他用心对待任何一个演员,让他们尽情投入角色,相处间也让人感受到一股温柔的力量,就连演员看在眼里都觉得感动。

“好的演员和好的学生一样,他们求知的欲望都很强。”

关锦鹏导演最新的制作是2018年的《八个女人一台戏》,电影制作以外,他近年亦于香港城市大学任教电影相关科目,并参加艺术发展基金的传承计划,指导年轻导演的创作,积极扶持电影新秀。

从以往在光彩夺目的大明星间周旋,到现在成为启蒙学生的导师,面对演员与学生,他们最大的不同之处又在哪呢?

关导想了想,没有刻意为他们定出分野,答道:“唯一一件事就是我觉得好的演员和学生,他们求知欲望很高这种特质很相近。我经常提醒学生,你应该要有『why』先再去想『how』,每件事都应先询问。例如演员对角色有很多问题,他们会找导演沟通。学生如是,当他们在探求一些东西,或是需要协助时候,我都很乐意去帮助。”

在谈到教学情况时,关导特别强调自己从来不告诉学生应该怎么样写一个人物,而是会给予他们更多想象空间。他说:“我觉得创作正是这样,他们来上我的课,不是要模仿关锦鹏的戏,找到自己的东西才最重要。”他又鼓励学生多看电影作品,寻找出自己喜欢的“感觉”。就如关导曾提及自己喜欢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与溝口健二,他们都以镜头凝视女性一生,导演通过欣赏与转化,制作出来的又成了启发下一代的经典作品。

作为一个香港人,真的有很多东西可以有感而发。

作为土生土长的香港导演,关导过往亦曾到过上海、北京、纽约、台湾等不同城市拍摄,纵然时代及环境背景不一,最后故事创作始终以香港为本位,香港这座城市又给予他什么创作养分?

关导回忆起自己还在跟随不同导演当副手的时候,当时制作资金虽然不多,但电影制作圈子却有一种凝聚力,并由此引起本地影坛的黄金盛世。见证过电影制作的鼎盛时期,关导认为当初那股推动他的 spirit 仍没有消失,只是无可避免地产生了变化。

他说:“身处现在这个大环境,八九十年代那风光已经不复再。以前拍戏是赚钱的,但现在很多年轻导演都要得到政府的资源才拍到。反过来看,既然无办法重现八九十年代那个制作风景的话,那么在创作上,譬如导演身处香港,香港这几年发生很多事,你有没有留意到这个城市,社区以及空间建筑物上呢?作为一个香港人,你应该对这些东西有感而发,并记录这个地方带给你的感受。” 

大家不难发现关锦鹏导演经常通过镜像的意念,将电影与当下的时代、城市作出对照呼应,由此,身份探索、国族政治等议题都通过情节似有若无地渗透出来。一句「五十年不变」,成了《胭脂扣》(1987)中如花与十二少的爱情主轴、《人在纽约》(1989)拍出三个女人在外地各自挣扎,暗喻漂流在外的华人经历、《越快乐越堕落》(1998)片尾中响起首黄耀明改编的《暗涌》,一路伴随那段仿如没有尽头的青马大桥,其实都是九七前后的时代转折。

在这些作品中,看上去是在编写不同人物的情感交织,其实每套作品背后都隐藏着导演自身对城市乃至于时代的感怀。导演说:“我知道现在不可能得到像往日拍《胭脂扣》、《阮玲玉》那么多资金,那我就更想做好剧本,好好拍香港。”通过今天的访谈,我们又更确定关导对于这座城市的关怀从未止息。

他说:“的确香港这个福地近年发生过很多事,我觉得你要找到一种感觉,在这个阶段,疫情又好,什么也好,总会有些东西你是不说不可的,那未必需要是大制作,可能是低成本的。我会鼓励香港土生土长的年轻导演,不要离开这个城市的感觉去拍。”

历史、文化、人情都是世代轮回的,一套好电影的宝贵之处在于相隔多年,不同年代的观众都能从中找到与其共感的情绪与体悟。而对关导来说,他觉得好的电影需要留白,留给观众自己去感受发生在他生命中的事。话不言尽,也是一种电影美学。关导感恩自己的作品相隔数十年后,仍能被高清修复,重新在大银幕上上映,进场观赏的,竟然都是年轻一代,他笑说:“电影这样留下来才有意思。”

在光影长河中,经典并没有随时间消散。关锦鹏导演在作品里倾注的人情、电影情乃至城市情,都将深刻地驻扎在这代人心里。


Executive Producer: Angus Mok
Producer: Vicky Wai
Editor: Ruby Yiu
Videography: Andy Lee, Angus Chau
Photography: Angus Chau
Video Editor: Andy Lee
Designer: Edwina Chan
Special Thanks: Stanley Kwan ; Golden Scene Co. Ltd.

Share This Article
No More Posts
[mc4wp_form 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