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關鍵詞開始搜尋
11 九月, 2020

【#九月專題】香港美學:逐漸消逝的霓紅燈光影

香港的夜景很美,這是外界對於香港的永恆讚賞。五光十色的燈飾映照夜空,除了萬家燈火,街道上滿載摩登情懷的霓虹燈也是香港一個重要標誌。霓虹,正統名稱為「氖」,由英國化學家 William Ramsay 和 Morris W.Travers 在1898年發現,1910年由法國化學家 George Claude 正式發明為氖氣燈管,又名霓虹燈。對於香港人來說,霓虹燈帶來最深刻的印象也許就是《龍虎風雲》、《旺角卡門》、《重慶森林》裡面的場景,盛載著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光影世界,璀璨年代

三十年代霓虹滲透東方,香港卻在五十年代才跟上步伐,隨著香港狹窄的城市空間所形成的獨有規劃,令霓虹燈牌為城市帶來一種迷離撲朔的幻象。八、九十年代,才是霓虹招牌最璀燦的年代,大如餐廳、百貨公司,小如酒吧、髮廊,各行各業均以霓虹燈牌作招徠,一個個林立在街道上。放眼望見傳統大酒樓、銀行、香煙廣告、夜總會、抵押鋪的大光管在夜空中一閃一閃,取代天上的繁星,成為城市的亮光。

彌敦道抑或駱克道,日間人來人往,見證著都市人為口奔走弛的繁忙;然而入夜後,卻被按時亮起的霓虹燈牌幻化成不夜城,猶如瞬間轉移至另一空間,不論是十年如一日的大紅大綠,還是見證著無數歡場樂趣的七彩霓虹,只要走進內就會被這個華麗鮮豔的霓虹世界所吸引著。在設計師仍未流行的年代,行業及廣告產品就是每個霓虹燈牌的象徵,意思簡單而直接,煥發出來的不是紅、綠、藍,就是白、黃、粉紅,但卻從未失去應有的動感、情緒,亦因為這種直接而具體的表現方式,讓不少電影、歌曲也為之迷戀,利用霓虹的本質和特性營造氣氛,漸漸讓這個城市發掘出霓虹燈擁有敘事的特質,而且以往未曾意會到。

霓虹燈令香港熱鬧起來,照耀我們的黑夜,也照耀著香港文化。

歲月過渡,還是工藝消逝?

擁有30年造霓虹燈經驗的胡智楷師傅,是香港僅存下來的十多位霓虹燈師傅。因為其父也是從事這行業,他從16、17歲入行做到現在,製作過大大小小的霓虹招牌,可謂霓虹燈的盛世和沒落的見證者。大大小小的霓虹燈牌,不論文字圖案,靠的是師傅徒手製作出來,先將屈曲玻璃成雛形,然後抽空管內空氣並充進氖氣,最後通電釋出各種色彩,即使每次製作重覆一樣工序,過程仍考功夫亦考耐性。從工作中和霓虹燈培養出感情,更練得一身專業技術,又何曾想過它也有關上門的時候?「時代的過渡,很多事情都不由你一人去決定,尤其當你面前是一件擁有百多年歷史的東西時,被取代也是遲與早的問題。」對於霓虹燈的沒落胡師傅無奈慨嘆。

的而且確,盛極而哀,哪怕是化學氣體的霓虹燈,經過年月風霜後也難逃日久失修的日子,更何況是人?隨著 LED 的興起,香港從高峰時期孕育出百多位霓虹燈師傅,三十多年後只剩下寥寥數位,從胡師傅口中得知,如非2020年一場世紀疫情,日本甚至一些遠歐地區打算從今年起舉辦深度導賞團,向胡師傳偷偷師,認識一下這門工藝;甚至就連越漸成熟的 LED 燈效,也在近年萌生起完全模仿霓虹燈管的想法,聽起來既諷刺亦有趣。這大概是上天的意思吧,導賞團最終還是擱置了,能做的就只有等待。或許你會問,傳承下一代、收取幾位得意門生,不就讓霓虹工藝得以延續嗎?「燒焊、充氣再通電,工多自然藝熟,但當每天都在四道牆裡,重複著同一工序時,那種不是滋味的感覺,又有多少人願意感受,對吧?」

霓虹滿天,此情此景已經不再,走過繁華歲月,霓虹如今準備退居於文化舞台後,讓新一代的光彩遮蓋那份失落的意象,耐何這群習慣在這種官能刺激下成長的人,仍在適應這種過渡,仍然需要時間適應這種漫長的過渡。霓虹燈不像鎢絲般發熱,又是否缺少了人情冷暖?新型燈光想要模仿霓虹燈,又真的能複製出那份富有時代感的氛圍嗎?值得大家細想。

Executive Producer: Vicky Wai
Producer: Elton Ng
Director: Friendo Ng@Friendoor
Videographer: Derek Au Yueng
Photographer: Paul Ng
Lighting: Buddy But
Video Editor: Friendo Ng@Friendoor
Editor: Carson Lin
Designer: Tanna Cheng
PA: Vanessa Chu
Assistant: Gary Chan

特別鳴謝: 霓虹燈師傅胡智楷先生

Share This Article
No More Posts
[mc4wp_form id=""]